搜索
  登录

目录

木排漂在三门塘
所属图书:《鼓楼侗歌:侗族》 出版日期:2014-06-01文章字数:字

木排漂在三门塘

深藏于苗岭腹地清水江畔的天柱县坌处镇三门塘,是个拥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侗族村寨,其中尤以多姿多彩的树文化、别具一格的水文化、历史悠久的石文化最为迷人,堪称北部侗族地区民俗博物馆。

三门塘坐落于沅江上游之清水江畔,由三门塘、三门溪、乌岩溪和喇赖寨等4个自然寨构成一个行政村。全村全是侗族。村民分属19姓,以王、刘、吴3姓居多。村民相传,先人在此安家,已有500多年历史。

进入三门塘,呈现在眼前的是清一色的青石板路面,偶尔夹杂着用鹅卵石精心镶嵌出的铜钱纹、太极纹等吉祥图案,其中尤以鱼骨纹居多。三门塘侗族老人介绍,因为“鱼”和“余”同音,路面铺成鱼骨纹富有寓意,象征兴旺发达。

三门塘目前保存较好的宗祠有王氏宗祠和刘氏宗祠。其中王氏祠堂为传统四合院窨子屋,风格古朴,祠堂牌楼上部的浮雕,是9棵大白菜,中间有3个砖刻大字——“太原祠”。据说王氏祖先原是太原的望族,因故迁至此地,为表自家清白,遂在祠堂牌楼上方雕上大白菜,祠堂也取名“太原祠”,表达他们对中原故土的怀念。在王氏宗祠不远处,耸立着一栋外形与这个山寨极不协调的建筑,一眼望去,第一感觉便是教堂,这就是具有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刘氏宗祠,祠堂的正面及左侧为高层牌楼式结构,而外墙上的浮雕泥塑则极具西方特色。正门上方雕着一只老鹰,窗户都修成了西式半圆拱形窗,牌楼上方还有一个石刻的大钟。此外,大门正面的外墙上还有两副拉丁字母联语,至今无人能破译。

三门塘侗寨

三门塘及其附近一带,盛产林木。史称“苗河”的清水江由西南向东北流经三门塘,水运十分便利。历史上,以锦屏、天柱间的洋渡溪为界,将清水江分为内外江。上游之茅坪、王寨、卦治为内三江,下游之清浪、坌处、三门塘为外三江。外地木商若要采购内江木材,须由外江村民代办。因此,三门塘成为内外江木材集散地。木商中有所谓的镇江帮、临江帮、黄州帮、徽州帮、花老帮、五湘帮等等。为接待各路木商,三门塘建有20多家“木行”,除为其伐木、采购、扎排、放排外,还提供食宿方便。各帮制有特殊“斧记”,凭记经营木业,相当于今天的商标。在曾开设“木行”的王起文、王枝葵宅檐柱上,仍清晰可见“同兴”、“德大”、“顺德”、“大有”、“德友”、“同乐”、“泰和”、“生发”、“谦益”、“茂益”、“兴茂福”、“兴茂永”、“兴茂怡”、“义和顺”、“双合兴”、“永泰昌”等斧记。

三门塘天然树种主要有杉木、楠木、榉木、银杏、红豆杉等。虽经多年砍伐,但由于侗民素有植树造林的传统,迄今森林覆盖率仍在75%以上。村头寨尾,名木古树举目皆是,其中68株“保寨树”已被村委会挂牌保护。

三门塘三面环水,溪流纵横,村民自古与水结下不解之缘。

关于“三门”的来历,有两说与水有关。其一是因为寨内原有鱼塘多口,且辟有东、南、西3座寨门,所以叫做“三门塘”;其二,人口最多的王氏先人祖籍湖南黔阳三门潭,溯江打鱼而上,定居于此,因“潭”、“塘”音近,讹为“三门塘”。

三门塘人确实靠水吃水,凭借清水江及附近支流三门溪、喇赖溪等若干小溪生息繁衍,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水文化”。

以下数字令人称奇:三门塘有水码头5座,石拱桥6座,石板桥10座,莲花塘17口,古泉井20余眼,保爷桥100多座。这些与水有关的建筑物,皆为水文化的物质载体,是观察和研究三门塘历史遗存的实物资料,具有文物价值。

三门塘的石拱桥、石板桥以及桥头两端的石板路,全以青石铺墁,整齐划一,光可鉴人,记载了三门塘的沧桑历史、似水流年。“修数百年崎岖山路,造千万人往来之桥”等朴实的碑刻文字向世人诉说着三门塘前人修桥铺路的义举。

三门塘现存各式各样的古碑,形成了具有悠久历史的“石文化”。

据不完全统计,现存各种古碑300余通,主要为设渡碑、造船碑、架桥碑、铺路碑、建庙碑、掘井碑、办学碑、修墓碑等等。一个占地仅8平方公里的少数民族村寨竟拥有数量如此之多的古碑,这在贵州是绝无仅有的。

三门塘的古碑,全以青石刻成,体量普遍硕大。其中最大的一通高4.2米,宽1.53米,厚0.09米,人称“清江一绝”。

三门塘碑林

三门塘宗祠

三门塘人对碑极为崇敬,屡有以鸡鱼祭碑者。村民素有保护古碑的传统。许多古碑被集中安置在一起,或建石龛,或修碑亭,妥为保护。若干古碑,与古树、古桥、古井、古道、古塘、古庙,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构成一道道既庄严凝重又生机勃勃的侗寨风景线。

“三门塘碑林”已经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鼓楼侗歌: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