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乡景致:梯田·摘糯·禾晾
长期生活在山区的侗族先民为了适应环境,获取生活资料,因地制宜开辟了很多梯田,其中位于黎平县肇兴的堂安梯田最负盛名。
堂安侗寨是难得一见的落寨于山顶的侗寨,是第一座侗族生态博物馆。站在堂安侗寨寨门,远眺群山,近观梯田,可以想见,在布谷鸟唤醒大地的阳春时节,盛满山间泉水的梯田如一面面闪光的银镜,有序地依山排列,在日光的照射下,发出熠熠光芒;在蝉儿欢娱的盛夏,层层翠绿的秧苗随着清风送来阵阵清香;收获的深秋,金黄色的稻谷在徐徐山风的吹拂之下如黄龙般起伏;寒冷的冬季,则如沉睡般蕴含沉寂,畅想来年。不管是哪个时节,侗乡梯田都会给游人清新醉美的感受,让人流连忘返。
收割后
梯田
侗乡遍地是梯田,堂安梯田之所以别致,主要在于别处的梯田大都是泥土垒出来的田埂,而这里却是用石头堆砌而成的。大概是因为这里山形较陡,加上山中石头较多,难以平整土地,所以只好垒石填土为田。然而,建石砌梯田是很讲究的,据寨子里的老人说,用石头砌田,不能人多,只能一个人干,人多了,田砌不好,会垮。于是,堂安的后山上留下了一个长城般的石砌梯田,也留下了一段传奇:清光绪四年(1878年),已是61岁高龄的潘传大决心为后人造一块好田。从此,他12年如一日,吃住都在山上,而且亲自挑石上山,终于在他73岁那年完成了这块长约150米,最矮处1.5米、最高处5米多的梯田杰作。时光荏苒,100多年过去了,潘传大可能不曾想到,在他百年之后,“长城梯田”仍然屹立在这里,向游客们展示着侗族人民精深的稻作文化和不屈服于恶劣生存环境的奋斗精神。
霜降前后,侗乡山间梯田里的糯稻到了收获的季节,侗族同胞们纷纷来到田间收获自己的劳动果实。在收获的季节,无论是稻田中、山路间、木桥上,还是村寨的青石板路,都可以看到肩挑禾把的人的身影。
虽然到了收获时节,但是其过程还是格外艰辛。在高低不平的山地梯田收割稻子,只能用当地传统的摘禾刀,一穗一穗地切断禾谷,这使得劳作异常辛苦。
侗乡禾晾
传统的摘禾方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保持禾草的长短一致,以便将禾把捆扎整齐。侗乡人娴熟的禾把捆扎技术,在外人看来,更像是在完成一件工艺作品。禾把的摆放井然有序,这整齐的背后,却蕴含着晾晒的科学,因为只有保持整齐,才不容易发芽和霉变,更有利于日后晾干和储存。因此侗乡的糯禾收割后是被挂起来晾晒的。
由于侗族生活地区山地多平地少,加上糯稻收获的季节阴雨天气很多,如果脱粒收割,很难等到晴朗的天气晾干,不利于储藏。
糯禾悬挂最集中的地方是在当地人称为禾晾的木架子上。一排排禾晾上挂满了金黄的糯禾,是侗乡一道独特的景观。然而,禾晾的木架并不是设置在自家的房前屋后,一般是在离村寨较远的地方。这主要是为了防火。因为在侗族地区全都是木头建筑。如果把所有粮食全部放在家中,一旦失火,一家人的口粮便化为乌有,把禾晾放在离家较远的地方,如果需要,便取一点拿回来放到谷仓里面,这充分显示了侗族同胞的生存智慧。
糯禾的收割并不是一次完成,因此,晾晒也是分批进行的。爬在禾晾上的人将长长的棕绳一头系在腰上,另一头抛给站在禾晾下的人紧握着,将一把把晾干的糯禾沿着棕绳滑下,以便腾出空间挂上新的禾把。
禾把被依次挂到禾晾上,刮风下雨都无须看管,等晾干后再拿下来存放到谷仓,非常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