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栽杉育桐成传统
所属图书:《鼓楼侗歌:侗族》 出版日期:2014-06-01文章字数:字

栽杉育桐成传统

侗族地区经营人工林已经有数百年历史,明清时期,侗族地区原木外销便初具规模,其中价格较高、最便于外运的便是杉树原木。侗族先民在经营林业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栽育模式,即讲究复合型育林。尽管侗族经营的是人工林,但他们的人工林与天然林之间,在物种结构上却极其相似。人工有意识种植的树种,除了控制藤蔓类植物生长外,对主种的杉树植株都是管护而不包揽。及时把出现病害的杉树苗间伐掉。因此,侗族地区的林区优于任何形式的人工用材林,绝少遭遇病虫害的袭击,而且积材量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侗族传统生计中对森林资源的收获方式也十分独特。一般意义上的人工林都有间伐和主伐的区别,但在侗族地区的人工林经营中,并没有主伐这一概念。人工精心培育的杉树,总是长成一株间伐一株,从不剃光头。用材木的间伐,一般都使用斧头,而不使用锯子,为的是不撕离杉树树干中的形成层,确保杉树苗砍伐后能够再生。砍伐的时间选在秋后,砍伐后用糯米浆淋洗留下的树桩。来年,这些树桩都能萌生杉树苗。而且这样萌生的杉树苗生长速度极快,八年就可以成材。因而,他们对木材的收和种不是两个作业程序,而是一个作业程序。在采伐过程中绝不扰乱森林生态系统的原有结构,既不干扰非采伐对象一切生物的生长,又不导致因地表暴露而造成不可避免的水土流失,更不留下空缺生态位,给生物入侵留下隐患。这才使得侗族的人工林区稳定延续性能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持续经营数百年,其生态系统均观察不到退化的征兆。

油桐

林业生产是侗族社会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因此,在侗族社会形成了一些与栽种树木有关的民间习俗,“十八杉”便是一个典型。“十八杉”是流行于贵州省天柱、锦屏等地的传统风俗:当孩子呱呱坠地时,家里人就在山坡上为之栽种一百棵杉树,并给予细心的养护管理,十八年后,孩子长大成人了,杉树也长大成材了。这时,姑娘该出阁了,家人便上山砍伐这些杉树拿去卖,用以给姑娘置办陪嫁的嫁妆。待男儿娶亲时,家人上山砍来杉木,为他建造吊脚楼。于是,当地称之为“十八杉”。

杉树

除了培育杉林之外,侗族先民还大力发展经济林。其中对油桐的栽种也是历史悠久,影响较大。如锦屏县三江镇因位于清水江畔,交通便利,曾经作为侗族地区的一个重要贸易集中地,将侗乡生产的桐油源源不断地运到长江中下游城市,同时将侗乡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带到侗乡腹地,大大改善了侗族民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鼓楼侗歌: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