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生态示范:堂安
所属图书:《鼓楼侗歌:侗族》 出版日期:2014-06-01文章字数:0字

生态示范:堂安

翠色堂安

堂安是少见的坐落于山间的侗寨。堂安三面环山,视野广阔,重峦叠嶂,阡陌纵横,梯田层叠。

山腰间的民居依山就势,悬空吊脚,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井然有序。寨中的鼓楼是堂安的象征。鼓楼与戏楼、歌坪形成三位一体,显示出侗族村寨的特征。寨中四通八达,小径通幽。山石铺成的石路曲折蜿蜒,九条出寨子的路口都建有寨门,寨子中的附属设施还有禾晾、谷仓、水碾、石碓、榨油房、鱼塘、井亭、祭萨塘等,都具有它们的独特文化个性。寨子中间,还有一块墓地,有坟十余座,多为清代所建,体现了侗族社会生死相守的朴素思想。这些坟墓石碑雕龙刻凤,卷草花纹等工艺精美,是堂安侗族文化遗产的另一种体现。

堂安鼓楼位于侗寨中央,系九层密檐四角攒尖顶,穿斗结构,通高27米,层檐板施彩绘,与其他侗寨鼓楼相比较,堂安鼓楼独具特色。鼓楼是堂安侗民议事和迎送宾客的活动场所。戏楼在鼓楼右侧,悬山顶、六柱落脚,下敞,专供唱侗戏用。歌坪与鼓楼在一个平面上,占地145平方米,为戏楼前的“中心广场”。鼓楼、戏楼、歌坪三位一体,成为该寨的建筑标志。

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远眺

鼓楼旁的戏台,是侗族人们展示淳朴艺术天赋的场所。每到演侗戏的日子,戏台上下热闹非凡,台上唱得不亦乐乎,台下听得津津有味,台上台下都是那样的专注和热情,令人感动。

点缀于村落中的风雨桥本是为田间劳作的人们遮风挡雨的场所,但是最留恋它的还是未婚嫁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当月朗星稀,清风徐来的夏夜,一群群侗族青年就汇集在风雨桥上。小伙子一边弹琵琶或者拉牛腿琴,一边向对面心爱的姑娘唱着动听的情歌。姑娘们则一边就着月光做针线活,一边用各种歌词考验小伙子的智慧和情意。

山有多高,水有多长,鼓楼上坎有一处清泉,冬暖夏凉,流入用青石打制成的2尺见方而带把的石斗中,石斗下用多边形石礅支撑,清冽的泉水在斗中聚满,又从左右凹槽流出。这里的侗家人把这种带把的斗井称为瓢井,因为它的形状如同木瓢。这股清泉使得堂安侗寨别有情愫:第一道是人家饮用水,第二道是家家户户洗菜或捣衣用水,第三道是灌溉。三个水潭一股清流,这生态循环的饮水模式堪称独到,显示出侗家大智大慧。

堂安人认为人的祝福与自然息息相关,尤其在丧葬习俗上表现极为突出,人死了请鬼师看日子,对死者的生辰八字进行卦算,测定落土年、月、日、时,当年不能落土的将死者入棺后停放于田角、地角或树角,直至适合安葬的卦算期才能入土。有的死者一停数年才得入土,安葬时还将死者抬至鼓楼祭祀,锣鼓、唢呐喧天,三响铁炮后,数十人将棺木抬出鼓楼安葬。是日,全寨老少聚集歌坪吃丧饭。墓集中葬于寨内一块台地上,墓裙以条石砌成,墓碑工艺讲究,碑两侧立柱为浮雕,碑罩为镂雕的卷草图案。

堂安寨门

堂安不但有优美的自然环境,而且有范围较大的侗族文化环境,不论在建筑、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生活习俗和共同的文化心理都保持了贵州南部侗族的特征。1995年中国和挪威的一些文化生态博物馆专家学者到堂安进行实地考察,被堂安的鼓楼、花桥、戏台、民居、石板路、古墓群、古瓢井、水碾、石碓、纺车等古老的实物及日常生活景象吸引住了,挪威生态博物馆首席专家约翰·杰斯特龙先生感慨地说:“堂安是人类返璞归真的范例,从实物细细品味,完全可以证实她的历史悠久性,这里有着侗族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和人类保护价值……”鉴于堂安侗寨人文生态景观、自然景观的完美和谐以及她显示出来的人类古老生活样式,堂安作为一个典型的侗族文化社区,一个活着的既古老又新颖的文化体,被选作为示范性生态博物馆。根据2000年9月5日的中挪奥斯陆协议,确定在这里建立“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是中国与挪威两国政府共同创建的一座“侗族生态博物馆”,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的一座侗族生态博物馆。她没有固定的馆舍,她涵盖了堂安及周边侗族社区居民生活、生产及其环境。博物馆向人们展示了侗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鼓楼、梯田、寨门、民居、戏台、花桥、古墓群、萨坛、古瓢井、风俗习惯、民间艺术以及生产生活等内容,村寨上端的“资料信息中心”,浓缩了整个社区的诸多文化信息。

堂安作为一个侗族文化社区,一种文化体,辐射整个六侗地区。堂安现象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运转过程。这座活生生的生态博物馆的保护与建设以及整个社区的遗产保护必将给旅游业带来广阔的前景。

堂安古井

鼓楼侗歌: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