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棺尤忆儿孙孝
仡佬族先民的葬俗独具特色,从岩穴葬、石板坟、竖棺葬、倒埋坟、瓮葬、吊葬、石灰坟、砖拱坟到近代墓葬,个别支系实行火葬和水葬,如《黔南苗蛮图说》记:“剪发仡佬……人死则积薪焚之。”《溪蛮丛笑》载:“古僚人埋葬死者,输入大河。”这些古老的葬俗遗迹,在黔北道真、务川及川南珙县等均有发现。
石板坟
终生以山为家、与石为伴的仡佬族,在古代实行崖穴葬与石棺葬,近代虽有木棺石椁土葬,但崖穴葬和石棺葬仍有遗存,且土葬必以石垒为标志,坟头要栽黄杨树,坟前要栽松树、桂花等象征好风水的树木。石头陪伴了他们含辛茹苦的勤劳一生,铸就了他们坚硬如山的民族性格,也接纳了他们尘世生命的最终归宿。
因坟地多在山坡,所以出殡也叫“上山”。孝子执“引魂幡”引灵柩前行,亲友紧随送葬。墓穴用石板或石头砌成,因此也叫“石板坟”,石板上刻饰花卉鸟兽、人物故事、楹联墓志等,非常讲究。当棺材放入墓穴,要用布幔遮住四周及顶部,然后打开棺盖,孝子象征性地整理死者的衣物穿戴,称为“清棺”,盖棺后以石板盖顶,孝子添土掩埋,众人一起动手垒坟。织金、遵义、清镇等地还有“砍夏”(杀牛献祭)习俗,叫“做亡斋”,可安葬时做或以后再做。
仡佬族的墓葬朝向特殊。一般墓葬以头枕山峰、脚向山脚为顺,应该“头上脚下”,仡佬族则相反,脚朝墓地所在山坡的顶峰,“头枕空,脚蹬山”,位置颠倒,变成“头下脚上”,这是就山形地貌而言,也可理解为“脚朝里,头朝外”,据说这是因为“回龙向,吉利多”。这种葬式在贵州境内较为普遍,俗称“倒埋坟”,民间所谓“横苗倒仡佬”,说的就是苗族、仡佬族墓葬朝向的这个特征。古代仡佬族还有头向天、脚站地,“竖而埋之”的竖棺葬,《魏书·僚传》载:“僚……死者竖棺而埋之。”例如,清镇市1958年至1959年发掘的宋代仡佬墓,均是仰身倒埋,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三桥永锡周姓仡佬族人为头顶天、脚站地的竖葬。其实,无论“竖葬”还是“倒埋”,都寄托了生者渴望亡灵尽早“升天”的美好愿望。
石板坟
崖穴葬
现存崖穴葬较著名的是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三会乡青球崖墓穴群。在陡峭的崖壁上开凿出排列有序的墓穴,每穴高约1.2米,宽1.7至2.6米,进深约2米。穴中以石镶嵌墓廓,排列整齐,数字多为单数,有的有7函、9函,甚至10多函。建于1908年至1916年的道真王寅亮墓,以青石建造,墓前壁雕刻为牌坊,总体若宝塔,分3层,通高5.5米,宽6米。底层置3个墓门,上雕历史人物、花草鸟虫,顶檐额浮雕凤凰。二层4柱3门,刻民俗故事。三层中间两柱透雕蟠龙,两侧雕凤凰展翅。雕工精致,设计巧妙,建造于悬崖上,疑为鬼斧神工。
另外“石灰坟”也是仡佬族早期墓葬形式之一,以石灰拌细砂或煤砂浇糊墓室,务川、道真境内至今仍有多处遗迹,人称“灰罐”或“苗罐”、“蛮子罐”(苗、蛮均系泛称)。
仡佬族的墓穴不仅安放死者的肉身,也寄寓着生者对未来的期冀和祝福,过去的“衣食卜”即是。黔北仡佬族有修“生基坟”的习俗,即给活人建墓,修墓者可能是坟主本人,也可能是后辈儿孙。但在务川地区,“生基坟”一般是无儿无女者生前为自己修造的坟墓。封闭墓门之前,墓主儿子每人准备一碗,内装五谷杂粮及用线缠绕的一枚鸡蛋,清扫墓室后放碗于内,封闭墓门。待墓主亡故后入殓时才开启,孝子们取出当年存放之碗各自观察。若碗内之物已经化为清水,表示该孝子一家会丰衣足食,兴旺发达,这位孝子便高兴地将此水一饮而尽。要是碗内东西干涸污浊,则预示碗主流年不利,有晦气,会衰败,就要用另外的方式来破解。当然,这样的占卜方式既不科学又不卫生,充满神秘色彩和迷信思想,今人早已不用,只作为旧俗故事流传民间。
仡佬族以前不立墓碑,只在坟前栽树,松、柏、黄杨、桂花均可,主要是象征好风水。清代以后,墓葬受汉文化影响,土葬渐渐取代石棺葬,并仿效汉族立石碑,或在坟前垒三块石头作为标志,名曰“望山石”;或在坟顶栽一长石,露土一尺,男左女右;有的还要装一壶甜酒放在坟顶,上用石块盖口,称为“万年壶”。
作为一种文化行为和现象存在,墓葬自始至终伴随着文明的演进,并一直延续到今天。仡佬族地区的墓葬形制多种多样,既有地域特色又富有民族特点,如岩葬、洞葬、风葬、悬棺葬、石板墓等,最富诗意也最为特别的是“花坟”。
悬棺葬不解之谜
《行边纪闻》载:“仡佬……殓死有棺而不葬,置之崖穴间,高者绝地千尺,或临大河,不施蔽盖。”仡佬族先民在数百丈高的悬崖绝壁中凿孔打桩,再将近千斤重的棺材和逝者尸体置于其上。凭借当时的生产能力和科技水平,既没有在悬崖上凿石级,也不可能建造数百丈高的云梯,那么,他们是怎样在绝壁上凿孔打桩的?又是用什么方法将棺材送上悬崖的?这类似于千古难解的埃及金字塔之谜。
岩葬,也叫崖葬、岩棺葬、岩洞葬,是古代僰人的墓葬方式,是用天然岩洞或人工凿成的壁龛作为墓葬之地,有封闭和不封墓门两种形式。黔北一带的岩穴墓葬,大致有三种类型:在天然岩穴中置棺,不施蔽盖,当地称之为“岩棺”;在岩壁上人工凿成洞穴,将死者棺柩葬于其中,称为“先人洞”;在岩穴内置棺,以土石垒砌成坟,当地称为“岩腔(或岩嫌)坟”。据习水县三岔河崖墓残存的“章武三年”字样来推测,这种墓葬形式距今至少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曾一度盛行于川渝及滇黔交界的广阔区域。嘉靖《贵州通志》卷三:“沿河……冉家蛮……死杀牛,击鼓哀唱,祭毕安于山峒而散”,“石阡府……苗民司……仡佬族丧葬击鼓唱歌,男女围尸跳跃,举哀而散,亦置之山峒间”。
遵义市崖墓主要分布在平正仡佬族乡东枫香镇保陇、保海以及马蹄镇波洛海和山盆镇蔡家坝一带的河谷石壁上。如蔡家坝崖墓群,位于蔡家坝村南500米处蔡家坝河的二级台阶上,共4穴,分列于公路两侧。墓穴硬凿于红色砂石岩壁上,距地表1~2米不等。墓穴朝向随石壁走向而定,并无规律可循。墓门口呈高1.43米、宽1.3米的长方形,为墓门封存之用,但墓门石今已不存。内墓室口往里收分,墓口高1.1米,宽0.9米,与墓门口相连组成“回”字形。墓室顶为弧形拱顶,最高处1.5米;墓室底部平面为长宽均2.3米的正方形。整个墓群早年被盗,已无任何文物踪迹。距墓群西1000米观音寺河西岸仁怀市境内,亦有5穴崖墓凿于岩壁之上,被当地人称为“蛮子洞”,其形制与桐梓高桥、川黔边界的赶水河谷、习水三岔河崖墓相同,可能是同一时期的墓葬遗存。
干溪洞葬墓位于平正仡佬族乡干溪场东南,即干溪河入地下河上方15米的一个天然穿洞中。洞长数百米,洞口西向,洞底平面成斜坡状。洞内空气干燥,通风条件良好。在距洞口30米处右侧,约高2.5米、宽1.5米的洞壁平台上,有一木棺,保存完好,无盗扰痕迹,棺椁形制与今天所见的“大山头,八大块”大体相同。墓主人为当地徐姓先祖,每年春节和清明,其后人仍在洞口“亮灯”、“挂青”、烧纸钱等。
崖葬
崖墓
长沟洞葬位于山盆镇长沟村混子河边一座东西走向的山梁半腰。此洞为天然溶洞,洞口向东,高于洞底平面5米。距洞口15~18米处,洞底平面沿洞壁搁置有三具木棺。棺木已部分糟朽,棺盖被移开,说明此墓曾经被盗。现木棺内已无尸骨,更无任何殉葬品,仅剩厚10~20厘米的泥土。洞口有石块垒成高1.2米、厚0.5米、长7米的一道石墙,洞外为一平地,有30平方米左右,东、南、北三面为人工砌成工整的石坎与洞口石墙相连,说明早年曾有人在此筑室居住。
悬棺
悬棺在南方各地都有发现,古代盛行于长江南岸的百濮、百越民族,从东边临海的福建至西边四川的宜宾均有分布。其主要特点是,死者棺木被置于临水面江的峭壁之上,“弥高以为至孝”。悬棺葬分为搁木棺于绝壁岩匡的岩匡葬,以铁钎、木材等横插于绝壁之处放置木棺的悬棺,将木棺放置洞内石壁木凳上、或用铁链空悬木棺于洞中的洞内悬棺,以及石板墓内悬挂棺木等多种形式。仡佬族的悬棺葬式遗存,在黔北多处可见,如平正仡佬族乡干溪场西葛藤庄寨门下干溪河谷石壁50米高处,曾有用铁棍横插搁置木棺的悬棺;干溪场大院子一石板墓中有铁链悬空套挂的棺椁;沙湾镇小关一居民家北侧10米深的山洞中,有漆色木棺搁置在高约1米的两条木凳上;三渡镇云门屯穿洞中间30米处绝壁岩匡曾搁有棺椁;南白镇民主一山洞中,曾有铁链套挂之悬空木棺,20世纪70年代末,当地农民将棺椁推入洞中地下河,取走铁链卖与废品收购站。仡佬族以悬棺先坠者为吉,故这种葬式的实物遗存较少。
石板墓,也叫石棺葬,是元、明时期仡佬族的主要墓葬形式之一。墓室为长方形,无墓道,墓壁用条石干砌而成,一般残存封土堆。黔北地区各乡镇均有遗存。而以新舟镇绿塘余家湾附近、山盆镇李子高峰、平正乡干溪场田畴畔缓坡地带、三合刀靶桐梓坡等地最为密集,多者达数百函。石板基往往就地取材加工平整大石板,一般长2米余,宽1.5米,四块大石板榫接扣合而成,前后以石板封堵,为放置木棺之墓室。有单函,多双函,墓室最多者达16函相连并排。此种墓葬叫“合骨葬”,俗称“苗罐”、“古老坟”、“生基坟”等。有些石板墓室外有甬道相连,甬道封堵石板中上方有人工穿凿之孔,意为灵魂可自由出入。但因历史久远,相隔数百年,加之土地的大量开垦以及水土的严重流失,以至许多无主老坟墓室外露,破败不堪。
仡佬族的火葬,今已无迹可寻。据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仡佬族熊文帮、王国安两位老人回忆,很久很久以前,仡佬族的老人去世是不用土埋的,只在家宅附近修一房子,名曰“炕尸房”,将死者抬入房内,停放在木板上。待一年半载尸身干枯后火化,再将骨灰装入瓷坛或瓦罐,置于悬崖岩匡,最后砌上石头封存。此种葬俗,似乎是早年彝族由滇入黔,在与当地土著民族的长期融合过程中,仡佬族学习借鉴彝族火葬的一种葬式。及至明末清初,仡佬族葬式逐渐转入汉俗,实行土葬,其墓多用石料砌成“圆形”或“圆形鱼尾”状,已和汉族无异。
仡佬族明代石板墓
风葬是一种原始而又古老的墓葬形式,将死者悬挂于旷野树枝之上,待自然风干后再行入殓。这种特殊的葬俗今已不存,不过仍有迹可循——黔北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某些仡佬族认为,猫是和人一样最高贵、最神秘的动物,死后不能沾“地气”,他们说这是“鬼气”,而且,为了使猫的灵魂早日升天,要将其挂在树上,风干后再埋入土中,使其“入土为安”。
花坟
仡佬族墓葬形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的是“花坟”。花坟千姿百态、形形色色,常雕刻有精美的图案,在今天的务川保留得最多也最完好。古人有“事死如事生”的丧葬习俗,敬畏神灵、讲究厚葬的仡佬族,亦曾效仿汉族,古时即有“尽产为棺”的观念,就是说,家中老人过世,后辈孝子要不惜散尽万贯家财,举哀厚葬。日积月累,代代传承,于是就出现了大量雕刻精美、图案丰富的花坟。当然,享受花坟的,往往是有钱的富户或当地的望族。花坟特别讲究风水,不仅“座山”要好,“望山”也要好,而且两山方位还必须与死者的生辰八字相合。
豪华的花坟往往仿造阳宅,富丽堂皇,华贵大气,甚至可以与阳宅一一对应:主墓就像阳宅房屋,墓门修造为四柱三门牌楼状;还建有坟墓外墙,相当于阳宅的院墙;外墙正对主墓墓门之处,要建牌楼状垣墙门。花坟的图案内容丰富多彩,雕刻手法细腻柔和,以浮雕为主,常见的有经典的二龙抢宝、丹凤朝阳、双狮戏球、龙凤呈祥、马到成功等,也有戏曲人物中的文臣武将,还有祥花瑞草、麒麟鸟兽以及生活场景的礼乐、杂耍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全然不见对死亡的恐惧,对黑暗的、未知的、幽冥的世界的拒绝,反而洋溢着一种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一座座深藏于平畴田野、丘陵山岗的花坟,生动地见证了仡佬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数不尽的花坟中,最蔚为壮观的,是涪洋李英才一门五位举子的花坟,气势宏大,夺人眼球。仡佬族青年女作家肖勤,在她的短篇小说《霜晨月》里,更是让男主人公为自己的母亲建造了一座美轮美奂、四季飘香的“花坟”,让读者在感伤的文字里,一览仡佬族花坟的民俗风情。
务川石龙田氏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