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千年信仰化歌舞
所属图书:《高原拓荒者:仡佬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文章字数:0字

千年信仰化歌舞

仡佬族擅长于把神圣的宗教信仰、神秘的自然现象和神奇的生活习俗结合起来,而且又以艺术的形式欢快地表现出来,以祭祀的仪式长久地固定下来,以歌舞的方式生动地流传开来,这就形成了巫歌傩舞,形成了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他们将歌与舞、傩与巫、雅与俗奇妙地融为一体,将世俗与神圣、来世与今生、想象与真实巧妙地合二为一:酸甜苦辣,嬉笑怒骂;悲欢离合,唱念做打。仡佬族的舞蹈种类较多,形式灵活,既可因陋就简,平易朴实,也可华丽繁复,惊险刺激,从最简单的板凳戏、牛筋舞、酒礼舞,到特别讲究的踩堂舞、高台戏,再到极有艺术性、极具艺术价值的“高台舞狮”和形形色色、同中有异的傩戏,都特别讲究技巧,既具有相当的惊险性、刺激性,也有较强的娱乐性和观赏性。

板凳戏

板凳戏也叫辅陈戏,是一种不需化装、不用戏台、也不戴“脸壳”,只要有观众围桌而坐,便能随时开唱演出的民间娱乐形式。演唱者由“吹官先生”也就是唢呐队成员兼任。表演时主要是唱,分角色,配以帮腔,但无动作,也不加入伴奏,唱一折(段)吹打一折,有时一句结束也加入吹打。板凳戏因陋就简,虽有“文戏”和“武戏”之分,但其实武戏也是“文唱”。这是仡佬族最为简易、最不需要舞台道具等硬件设施的娱乐方式,劳动之余,闲暇之时,自娱自乐,悠然自在,好一幅怡然恬淡、其乐融融的田园美景。

唢呐

务川仡佬族唢呐传统曲牌不下百种,主要由正字、反字、黄字、繁字四套曲牌组成,反字、黄字、繁字又可以分别与正字相配组成。正字曲牌有:四品、观音调、四包、水六声(大、中、小)、慢慢洋、阳水、满堂红;黄字曲牌有:大黄字、小黄字、三声黄、四声黄、竹叶青、金六声等;繁字、反字曲牌与正字曲牌基本相同,只是起调不同而已,反字比正字高一个调,黄字比反字高一个调,繁字又比黄字高一个调,繁字曲调最为高亢、尖锐。正、反、黄、繁的每个曲牌都有一个“起水调”,即“叫口”,用以定调。演奏“长路引”时,以铓锣打击乐为主;演奏“打闹台”时,以钹为主,加大锣、钩锣、铓锣。

唢呐

唢呐起源于波斯,明清时期广泛流传于民间,务川称为“吹打”,多用于婚丧喜庆等民俗活动中,也用作民间歌舞和戏曲的伴奏乐器。其演奏器乐有大锣、钩锣、铓锣、鼓、钹、铰、唢呐两支(小唢呐为阳,大唢呐为阴,也有两支一样大的),演奏者一般为8人。

演奏技法上主要采用“循环换气”法。正字、反字演奏时吹六个孔,黄字、繁字演奏时吹七个孔。每个曲牌中,大小唢呐都是阴、阳互换声调,阳(小唢呐)为主调,以阴(大唢呐)相和。制作唢呐的材质一般为刺楸木,大唢呐长60厘米左右,小唢呐长40厘米左右,七孔,麦秆哨。

仡佬族唢呐曲牌调音丰富,古韵浓厚,喜调轻快、欢乐,吹奏时激昂嘹亮、和谐悦耳;悲调深沉、低吟、委婉幽怨,极富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其大小唢呐和音相奏、阴阳相生的吹奏技法堪为民间唢呐一绝。

仡佬人在茶园中吹起唢呐

“酒礼舞”

“酒礼舞”既有舞又有歌,多在传统的仡佬族婚礼上跳,领舞者执手帕,率一干人等在屋前空地上围成圆圈,手拉手沿逆时针方向边唱边跳。舞蹈的主要特点是顺手顺脚,屈膝向右腾跳,步伐为起伏的横垫步,有时干脆是直接迈步向前,且走且跳,招式动作都很简单,易学易跳,即学即跳,一人领舞,众人配合,男女老幼,欢快活泼。宋代大诗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卷四曾记载,仡佬族有“醉则男女聚而踏歌”的习俗。喜庆热烈的酒礼舞,具有极强的参与性和群众性,为仡佬族的婚礼平添了几分欢乐,也为单调的日子增加了许多光彩。

“踩堂舞”

“踩堂舞”又叫“踩台舞”,仡佬语称为“比夷枚”,是仡佬族专为丧事而跳的舞蹈,早期曾是仡佬族祭祀祖先的一种仪式,主要流行于遵义、仁怀、黔西、大方、织金一带。“比夷枚”最早用于“打牛斋祭”祭祀,后来演变为每有老年人辞世,都要停尸堂屋,然后在遗体前跳踩堂舞,以此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因是在灵堂前跳舞,灵堂通常又设在堂屋中,故名踩堂舞。踩堂舞的舞蹈者均为男性。

“比夷枚”曾在遵义的仡佬族聚居区广泛流传,目前仅存于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程序大致如下。

“比夷枚”

踩堂舞的传说

关于踩堂舞的起源,仡佬族有一个很悲情的传说:远古时期,某位先祖只身在深山老林里打猎,却不幸坠崖身亡。数日之后,儿孙们终于找到他的尸身,却已开始腐烂,根本无法移动搬运,大家只能就地守护。他们挥臂跺脚,呼号呐喊,撵跑鸟雀,吓退野兽,防止虫蛇鼠蚁的侵犯噬咬,保护死者的尊严体面。后来逐渐演化成对辞世老人的一种祭奠舞蹈,充满原始、神秘、狂野的气息。

“比夷枚”开始前,主人家须准备一个酒坛,里面装有两三年前就已经酿好的米酒,抬至堂屋,放于桌上或堂屋右上角地上,坛内插空心小竹或芦秆几支,待活动至高潮时,全屋围观者皆可轮流吸饮,此即著名的“咂酒”,仡佬语称为“夯棒标”。此后吹笙者等四人上场,具体过程如下:

1.做“踩踏蛇虫”动作,围绕堂屋一圈。

2.围酒坛跳上述舞步三圈,然后跳至案前停止,作揖三次。

3.大圆台:击钱竿者为首,敲打“苦竹盘根”、“三掉身”、“黄龙缠腰”等动作,其余三人在钱竿周围“踩踏”,直到击钱竿者一系列动作完成。

4.四人选位四角,分别由二人对角穿插,接着另二人再穿插,反复进行三次交叉,然后返回原位面对案前吹、击。

5.四人侧身跳“矮桩步”,一脚半蹲一脚前伸进行,钱竿击“雪花盖顶”,绕屋跳一圈。

6.击钱竿者至案前,再击至中央,余者分列左右矮蹲围钱竿吹、击,称为“观音坐莲台”。

7.旁者将一根高板凳放于堂中,击钱竿者上凳继续敲打,并变化敲击动作,余者于板凳周围吹、击、转圈,叫“祭板凳”。整个程序吹、击不断,节奏、脚步保持一致,队形有序,响声优美动听,直至在“主人家送饷午喽”的齐喊声中,擎火把、端茶盘的妇女出场,也成为一舞蹈队形和舞段整体。

“比夷枚”从最早用于祭祀先祖到最后用于各种娱乐,已成为仡佬族一种特殊的生活习俗,既可看到仡佬族对祖先的怀念、对神灵的崇拜,又可见到他们对幸福、快乐的憧憬和期望,对美好、富裕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当“比夷枚”用于祭神、祭祖的时候,舞蹈显得粗犷狂劲、野性古朴,而一旦移植于婚嫁场合,它的气氛又热烈欢快、优美抒情。

高台戏

“高台戏”

“高台戏”顾名思义就是在高台上演出的戏,因在所搭简易高台上演出而得名。演员身着戏装,化装上台,华丽讲究的用丝竹打击乐器伴奏。有文戏和武戏,又分正戏与小戏(小调)。正戏剧目较多,包括朝代戏、贺戏、花戏、扫台、打加官、孝戏等,主要剧目有《秦香莲》、《双连帕》等。还可分为丧戏、寿戏、贺戏三大类。丧戏在丧事时演出,有《借妻配》、《采桑配》,主戏为“参孝”戏,由一男一女与丧家同时跪在死者灵前,唱《二十四孝》、《十二个月》、《五更调》等。寿戏是为祝寿演出,有《怒打金枝》、《八拜寿》、《荆州堂祝寿》等。贺戏是主人家有喜事庆贺时演出的戏,有《蜂王配》、《桫椤配》、《荷花配》、《菱角配》等。

高台戏《怒打金枝》

乐手“吹打”

高台戏开演的一般程序为:打“闹台”,演员七步登台,三步归座,行内称为登台“引子”座台“诗”。“引”即为“打闹台”,“诗”是一首赞颂之类的古诗,“白”为演员自由交代角色的身份,“唱”才是演出的高潮部分。演奏的曲牌有“打闹台”(可分为大、小闹台)、苦板、幽门中、三坡羊等。

高台戏的戏台一般搭在主家房屋的东面或南面,木板搭就,台子无规定尺寸,随场地而定,有背景布,无幕布,一切都可因陋就简、因地制宜。演出服装多为红、蓝、黑三种颜色,以长袍为主。器乐人员一律为短袖红衣,头扎白色毛巾。演奏时以唢呐、锣鼓为主,故又称“吹打戏”。唱腔为平腔,即平声开唱,声音平缓,所唱故事通俗易懂。

高台戏剧目繁多,除贺戏、寿戏外,配戏、正戏、花花戏的剧目就有二十多个,内容十分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是研究我国戏剧艺术发展演变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但因少有人跟师学艺,“人亡艺绝”现象严重。

高原拓荒者:仡佬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