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同乐“打”游戏
仡佬族的民间游戏很多,群众参与性极强,而且名称中往往都有一个“打”字,如“打篾鸡蛋”、“打磨秋”、“打花龙”等。
打蔑鸡蛋
打蔑鸡蛋
打篾鸡蛋
仡佬族打篾鸡蛋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南宋朱辅《溪蛮丛笑》中就有生动的记载:仡佬“土俗于岁节数日,人赴野外,男女分两队,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来抛接,名飞”。更有诗作详细描绘了仡佬族打篾鸡蛋的精彩、紧张和刺激:
团团篾蛋太空悬,疾似群星落九天。
扣托推搪猿蹑树,拼冲偃仰虎腾渊。
全凭智勇争先帜,同向汍澜奋祖鞭。
胜固欣然输亦喜,夺标归趁月儿圆。
“打篾鸡蛋”
这是仡佬族独有的一种娱乐活动,在黔北民间普遍盛行。篾鸡蛋因外形酷似鸡蛋,所以叫“篾鸡蛋”,又有“篾绣球”、“鹅蛋包”、“竹绣球”、“竹球”等俗称;有的给篾条球壳涂上或红或蓝或绿的鲜艳色彩,因此也叫“五彩球”。篾鸡蛋用楠竹或金竹细篾编织而成,大小随意,或如拳头,或如鸭蛋,重约半斤,分空心和实心两种。空心蛋是在编制时放入铜钱或碎石,然后封编成球,玩耍时会发出清脆的响声;实心蛋则塞满棉花、碎布、稻草等。
打篾鸡蛋为多人对抗赛,不限人数,不论性别。选一块空旷的平地或宽敞的院坝,中央横放一根长竹竿或画一条线作“河”。视场地条件和人数多少,可以选择不同的玩法,如“过河”、“换窝”、“进缸”、“盘子”等。“过河”的具体打法是:参赛双方各自组队,人数均等,画线为界,各据半场。游戏开始后,参赛者要么用手扔,要么用脚踢,“篾鸡蛋”在双方手中交替传递,忽高忽低,时远时近,大家想方设法要让蛋过“河”,反反复复,来来回回,直到最终决出胜负。凡“蛋”打不过界,或被打出界外,或自己没接住而让“蛋”落地,或“蛋”触到手脚之外的身体其他部位,对方便可得分,以“蛋”在自己一方界内丢失或落地次数多者为输家。
换窝
玩“换窝”时则要借助工具,参赛者手持一根木棍或竹棍,用来“赶”和“打”篾鸡蛋。先在场地中央挖一个比蛋稍大些的坑,称为“中央窝”,简称“大窝”,并以“大窝”为圆心,按参与人数的多少,每隔5~6尺再挖若干个“小窝”。赛前抽签决定谁第一个“赶”蛋进攻,其余皆为防守,各守一个窝。进攻者用棍赶蛋向“大窝”前进,四周守“小窝”的人极力阻挡,他们可以离开自己的“窝”,但只能用棍阻击,而不得用手抛,也不能用脚踢,不能触及身体的任何部位。进攻者若趁机抢得“窝”,就算赢,失窝者则被罚赶“蛋”。新的“赶”蛋者如能突破层层防线,直接将蛋赶进“中央窝”,就要高声大喊“换窝了”,意味着防守者全军覆没。此时众人皆呼“换窝”,同时各自抢占新窝,没占到窝的就发球赶篾鸡蛋,开始新一轮比赛。
比起中规中矩、规则分明的“换窝”,还有一种玩法更简单也更尽兴,不需分组,也不限人数,但要在荒山旷野中进行。先由一人将“蛋”随意抛向远处,余者随蛋飞奔,争先恐后,奋不顾身,拼命争抢,得蛋者再抛,如此循环反复,直到“蛋”四分五裂,甚至“尸骨无存”,人筋疲力尽,甚至“人仰马翻”,大家或站或坐,或蹲或躺,嘻嘻哈哈,打打闹闹,非常快乐开心。虽然以得“蛋”多者为胜,以抛“蛋”多者为荣,但此时输赢已不重要,这一路狂奔,这一番追逐,这一通合作,这一身透汗,多少有点原始初民狩猎时的全民参与和集体狂欢的味道。这似乎也从侧面印证,仡佬族确实无愧于“开荒辟草”的尊荣,彪悍古风,狂野习俗,至今遗存在这小小的“篾鸡蛋”中。
争抢的激烈,拼搏的投入,赢者的喜悦,输家的淡定,快慢多变的节奏,张弛有序的阵法,格外增添一种欢乐的气氛,体现一种勇敢精神,既彰显了仡佬族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也充分展示了他们机智活泼、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简简单单的一个游戏,热热闹闹的一场运动,就把仡佬族的年节推向了高潮,也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打磨秋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天公暴戾,久旱无雨,田地龟裂,庄稼绝收,仡佬族村寨愁云密布,父老乡亲绝望恐惧。看到左邻右舍忍饥挨饿,听到父母家人唉声叹气,一对兄弟决定为民请命。他们日思夜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用木头做成磨秋,荡到天上去,求老天爷开恩降雨,拯救村民,解除饥馑。兄弟俩不眠不休,连续奋战15个昼夜,终于打出了磨秋,也感动了上苍,于是普降甘霖,使万物复苏。山川大地重现生机,村民们欢呼雀跃,露出久违的笑容,但兄弟俩却劳累过度,吐血而死。知恩图报的仡佬族,感念兄弟二人的牺牲奉献,为纪念他们,就把打磨秋一直传承延续了下去。
打“磨秋”
有的地方也叫打“磨磨秋”,就是打秋千,但这种秋千独具一格,不是荡在绳上悬脚凌空,前后飞舞,而是类似于小孩玩的“跷跷板”,不过更惊险更刺激,“磨秋”贴地转圈时伴随上下起伏,花样迭出,险招频现,融技巧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磨秋”造型非常简单:在平地上立一个数尺高的木桩,用中有圆孔的长木板套其上,离地两三尺。打磨秋时,横杆两端各骑坐一两人,交替蹬弹地面,使之升降起落的同时快速旋转,并以木桩为轴心,如推磨般不停旋转。玩者要在横杆上做出各种惊险动作,如回转翻滚、四肢悬空、以腹贴杆、旋转至地面时伸手拾花等,技巧把握必须到位,动作难度非常之高,因此极有挑战性,也极具观赏价值。
打“磨秋”可快可慢,可高可低,是孩子和青年最热衷的游戏,只要天气晴朗,只要稍有空闲,便能听到他们打“磨秋”的欢声笑语。
打花龙
这是仡佬族民间的一种娱乐竞技活动。“花龙”实际上是一只细竹篾条编成的小球,里面装几枚铜钱,再加进一些碎磁片,拍打或投掷时,会发出叮叮当当悦耳动听的声音。打花龙不用分队,先由一人握球在手,作势准备抛掷,此时,他可能会玩一点小小的花招,左顾右盼,声东击西,因此,参赛者要眼疾手快,根据抛掷者的身形手势、神态举止、力度大小,准确判断出“花龙”飞出的方向、路径和落点,耳到、眼到、身到、手到,力排众人,飞身跃起,一举成功,将“花龙”稳稳抢接到手,便成为一轮比赛的赢家,拥有了主动权,然后轮到自己来抛球。在继续重复或创新的动作花招中,还要同时喊“抛花龙了”。众人应声争夺,谁接抛的次数越多,谁就越是被另眼相看,谁就是大家眼中的优胜者。
打磨秋
打花龙
打花龙是一项考耐力、考体力、考智力的全民体育运动,要求参与者身强体壮,反应灵敏,手脑协调,讲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拼抢激烈,尽情尽兴,又没有时间、空间及人数限制,所以很热闹,很受百姓欢迎。
打“篾鸡蛋”也好,打“磨秋”、打“花龙”也罢,还有女孩子从小就要学的“打花”技术、古老的土法造纸术“打皮板”等,“打”是仡佬族的口头禅,甚至缔结儿女婚姻、收认“干儿”、“干女”,都成了“打亲家”,真真个“不打不相识”。“打”在仡佬族方言里是“玩耍”、“游戏”的意思,丝毫没有“打”的血腥与杀伐。一个热爱生活、乐观开朗、富于想象、勇于创造的古老民族,就这样“打”来“打”去,“玩”来“耍”去,用最普通寻常的材料,最原始快乐的方式,把刀耕火种、重复单调的日子过得精彩纷呈、活色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