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民间信仰与禁忌
所属图书:《高原拓荒者:仡佬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民间信仰与禁忌

千百年来,以农业为经济命脉的仡佬族,根据农耕文化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形成了“万物有灵”、“灵魂不灭”的原始宗教信仰。仡佬族民间信仰认为,天上有神仙,地上有神物,天地山川、风雨雷电、日月星辰、金石草木皆有神,碓、磨、锅、灶、五谷种子也有神,甚至连排放污水的“沟”都有“阳沟神”,所以他们在屋内祭蛮王老祖(农神)、宝王(财神)、竹王、土地神、灶王神等;外面祭山神、龙神、雀神、雷神、田公、地母等诸多神灵,以消灾解难、驱邪除魔。

最为盛大的祭祀活动是在仡佬族聚居地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举行的“祭天朝祖”大典。

祭天朝祖是仡佬族祭祀祖先的古老仪式。时间一般选定在每年清明节早晨的某个吉时,大坪镇九天母石寨(原名雷坪洞)天祖坳的祭祀是仡佬族大石崇拜的远古遗风,以近年来的聚族而祭最为隆重。

祭祀分为礼祭、文祭和乐祭三部分。

礼祭:主祭师用竹竿点燃承天柱上的烛,其他祭师各自拿着油鞭点燃九个锅烛,烟火升天,周围山上的黄烟同时点燃。主祭师手持师刀跳娱神舞,高声吟唱,同时鼓号唢呐齐奏。主祭师上九天香,一祭师领唱,其余祭师合唱祭祀歌。歌毕,祭师行跪拜礼,众人行鞠躬礼,鸣炮。礼毕,向先祖献茶、酒、五谷、水果、布帛、牛头等供物。

礼祭

文祭“接福纳祥”

乐祭

文祭:寨老或仡佬族中的代表人物宣读祭文,祭文宣读完后,主祭师礼接祭文焚化于香炉。

乐祭:4支过山号,2支大牛角号及4支小牛角号,与唢呐一齐鸣奏,向先祖献乐。祭师跳起欢快的娱神舞,舞毕跪于祭台前,同唱“我祖神明,永佑子孙,诚心奉祖,安康永年”。祭师走到祈福柱前,为到场的人祈福,燃放吉祥天灯。所有前来参加祭祀的仡佬族人自由祈福,此时,礼乐齐鸣,天灯飞天,祭天朝祖大典圆满结束。

仡佬族还相信,活人有“三魂七魄”,死后也“魂魄不灭”,即便对家人也会善恶相报,所以祖先崇拜是他们心灵世界最重要的部分,祭祀供奉都要用最虔诚最隆重的礼节。逢年过节的重要日子,婚丧嫁娶的重大事件,人生的每一个重要关口,每一个重大转折,都要举行祭祀活动,都少不了祭祖的关键程序,各家各户都有自己先祖的名单纸牌,有接祖送祖的传统习俗,有专司祭祀庆典、祈福求寿、退鬼避邪、超度亡灵的巫师。

祭天朝祖大典

礼祭大典

有“祭”就有“忌”,从某种程度来说,“祭祀”与“禁忌”互为因果。仡佬族信鬼信巫,《周书·异域志》说:“僚者……俗畏鬼神,尤尚淫祀(对祭祀很喜欢),祀巫祝,至有卖以祭祀焉。”在仡佬族民族意识深处,“神”呈现为直接的自然力并表现为泛神、多神的宗教信仰,如他们的“扎艾狗”,就是一种崇拜仪式,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遵义、仁怀等地的仡佬族,都要去山坡上割来新鲜蕲艾,扎成狗的形象,烧香燃烛、献酒祭饭后,将其挂在大门的横枋或“燕子梁”上,以保全家人畜平安、百毒不侵。狗是民间传说中仡佬人的保护神和“救命神”,这样的仪式活动,往往就产生了种种禁忌习俗。

例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仡佬族盛行祭石、送“白虎”,以求病愈的习俗。若孩子久病不愈,父母则备酒菜饭食到怪石前焚烧香纸祭石,请“石婆”保佑孩子平安。如果是老人生病,常常以为是白虎官作祟,要用茅草扎一双拇指大的“白虎”(或用豆渣捏成),请“迷拉”或道士先生来“解”。此时要取病人所穿的一件衣服,提雄鸡一只至岔路口,用鸡绕衣三转后,将“白虎”、衣服一并烧掉,宰鸡送鬼后带回来做菜肴;或用茅草扎为人形放在堂屋方桌下,由道士念经后送到岔路口烧掉。

仡佬族的宗教信仰以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为主,表现为兼收并蓄、各种宗教相互渗透混杂的状态。正因如此,仡佬族的民间禁忌非常之多,而且自古以来就有占卜的习俗,每种占卜形式,在不同的年节、生产和生活中使用,吉凶福祸显现在占卜的过程和结果之中,蕴含有各自不同的文化意义。而且,不同区域的仡佬族,因与其他民族混居杂处,其禁忌也就各有不同,如某些支系的仡佬族,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巫公”。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由本姓家族的老巫公将法术、咒语、经文等传授给下一代,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不传旁姓。一旦家族有难,便可自己除邪,形成“巫卜”的传统习俗。

每一特定的地域居住的各个民族,因其文化的相互渗透,又形成一种地域性的禁忌。仡佬族因与汉、彝、苗等民族杂居,其禁忌具有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二重性。

年节禁忌

过年期间的忌讳最普遍也最多。如正月初一:家有远行者,任何人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吵架、打破东西、动刀斧;不能扫地、下生(烹饪生的食物)、挑水、骑马、犁田及向门外泼倒脏水;忌陌生人进屋;忌妇女做针线活,认为做了针线活,一年之中所有的事情都会“理不抻”(做不好,不顺利);初一至十五的半个月内,不得在屋外晾晒衣物,否则会有大风将屋顶揭走;初一、初三不登门拜年。

除夕晚上的“年饭”,特别忌吃汤泡饭,否则来年出门易遭雨淋。年夜饭后要“封甑子”,直到正月初二早上,主妇才将甑子抱到户外打开,边舀饭撒向野外边念驱蚊词。半夜子时要燃放鞭炮,这叫“开财门”。除夕之夜忌串门,有守岁诗说道:“已闭财门莫乱敲,年年守岁到通宵。客来甜酒粑粑煮,恭喜一声运气高。”

有许多禁忌则因象形、谐音而来,如除夕夜和年初一不能烧粑粑吃。“粑”谐音“疤”,认为吃了易烧衣服或被火烧成“疤子”。除夕之夜,有的人家还要将自家的秤、梳子、扫帚等藏起来,说是大年初一不能见到秤和用秤称东西,否则这一年易碰见蛇;大年初一不能梳头,“梳”与“输”同音,梳头就“输”掉了运气;不能扫地,扫地易遭大风,又说“扫穷扫穷,越扫越穷”。还有,大年初一不能吃米饭,只能吃汤圆、面条、饺子或绿豆粉等,“饭”谐“犯”音,以避免“犯消”(易损坏东西)、“犯事”;也不能叫人起床,因为初一早晨睡大觉俗称“挖窖”,意为做梦挖到地下宝藏,故不能惊扰其发财美梦。

春节特别忌讳生气吵嘴和打骂小孩,因为除夕称为“打封印”,初一称为“打开张”,一头一尾动“粗”,无论动口骂人还是动手打人,都于这一年多有不利。他们还特别讲究烧“迎新火”,俗话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为过春节,仡佬族早在寒冬腊月,便要上山寻找一个大“树疙篼”,挖回家来晾干,以备除夕之夜烧“迎新火”之用。“迎新火”寄寓了仡佬族对新年的祝福和期盼,意味着一家人红红火火、和和美美的好日子。所以,到了正月初一的早晨,也不能吹拨火炕里的疙篼火,相传这样易遭口舌是非。

“忌日”

有些仡佬族地区有专门的“忌日”:凡遇农历干支中的“牛日”(丑)、马日(午),忌插秧动土;雷电大作忌农事——这其实挺有科学道理,至少有效地避免了电打雷劈的危险,这是仡佬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的一种相当有效的自我保护机制。黔北仡佬族凡戊日不犁田、不动土、不用刀、不施肥,妇女不动针线,男人不插秧,女人不犁田、耙田。三月初三不上山砍柴割草,否则是对山神不敬。禁忌还特别对立春和立秋两天做了规定:立春之日,妇女只在自己家内活动,不得相互串门,认为这天串门会踩着“春”,而“踩春”会使别人的铧口断裂,于春耕生产不利;立秋之日,无论男女不得外出劳作,这天外出劳动称为“踩秋”,也认为会对庄稼收成不利,俗有“一年踩秋,十年不收”之说。

“抢春水”

盛行于遵义、务川、道真等县(自治县)的仡佬族中。每年农历立春的头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水缸挑得满满当当的,并准备好鞭炮。立春这天不洗衣服,因为这会把“春水”搞脏,也不扫地,不挑水。“抢春水”的人由家中未婚男子或女子担任。如家中有几个未婚男女,那就由家长指派其中某位既诚实能干,又机智勇敢的人担任;如果家中没有未婚男女,就得向亲戚或邻居“借”一个,并在头天晚上请到家中居住,以备次日凌晨早早地就去“抢春水”。

大山深处的务川县城

鸡叫头遍,“抢春水”之人悄悄起床,带上工具,摸黑走到到水井或泉水边提水,不能出声,也不能有响动,否则会认为惊扰“春水”。“抢春水”要用碗轻轻舀水,一般舀十二碗,闰月则舀十三碗。舀完以后就开口大叫一声“抢春水了!”接着点燃鞭炮,噼噼啪啪作响。谁家的鞭炮先响,就说明谁家抢着了“头水”,也证明了谁家的娃娃最勤快。提水回家的路上还要高喊着“春水到我家,到我家……”回到家立即把“春水”烧开,然后烧一罐茶待全家起床后,每人喝一盅“春水”香茶,再喝一盅蜂蜜米花茶,吃汤圆,祝福全家人平安。

清镇市仡佬族也有“接银水”的习俗,只不过他们此后还有“买牲口”一项,如卫城镇迎燕村、银桥村一带的仡佬族,每年正月初一早上,通常在天亮之前,一家之主就会用三炷香、三张纸钱去“接银水”(新鲜干净的井水),然后挑回来倒在缸内,意味着新的一年财运亨通,挣钱如舀水一般容易。之后仍然拿着三炷香、三张纸钱到野外去捡拾一些拳头大小的石头,用绳子捆着带回来放进自家牲圈中,一边放一边还要大声说:“买大猪回来了,买大牛回来了。”以此预祝六畜兴旺,家业发达。

黔西、大方、织金等县的仡佬族则有供“照化”的禁忌。“照化”是他们信仰的保护神之一,两三年祭献一次,以求“照化”神保护全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老幼平安。供“照化”必须选择吉日,供后祭品无论多少,必须在一个晚上吃完,而且只许家人吃,忌讳外人吃,甚至已定亲未出嫁的女儿也不能吃。祭“照化”神后的三天之内,忌挑水,尤其忌讳向户外泼水,因为这是“金银水”呢。也忌“出财”,即钱财物品等一概不能往外拿;也忌讳生人进门。

丧葬禁忌

人临终前,亲人必须在身后扶其咽气,无人扶而亡者叫“落空”,又叫“落枕空亡”,是仡佬族人深为忌讳之事。而一旦“落枕空亡”,就必须“床下起枕”,即用锄在死者枕下地底挖出一只虫或蚯蚓,拿到盛钱纸灰的盆中烧掉,然后放入陪葬的“金银罐”里封起,就算“起了枕”,否则,相传死者会从阴间返回作祟。埋葬死者时所用的木板、石头等都不能拿来再用;人死埋葬后更不能挖出来再埋,否则认为会影响下一代的兴旺;在外凶死者,不能停放在自家堂屋;落棺安葬后,送葬人回来忌走原路,必须绕道而归。丧事中“开灵”的十二坛法事,必须在一个晚上做完,严禁天亮后接着做,因为鸡鸣会交“阳气”而不能“入阴”,十二坛法事也就会无效。出丧忌丢“买路钱”。

遵义县平正乡的仡佬族,老人亡故称“过世”,孩子夭折要说“丢了”,特别忌讳说出“死”字,以示对死者的敬重、哀悼和对其亲属的避讳与慰藉。杀“老人猪”是仡佬族的一种祭祖仪式,但套猪的绳索禁止顺手搓成,必须反手搓;杀猪要在天黑时进行,严禁旁人看见;猪毛也必须投入火中烧掉;家人吃猪肉时不准说话;三天之内不准陌生人进屋。

婚俗禁忌

儿子结婚拜堂时忌父母在屋;夫妇回娘家时不能同房;自家房屋忌给外人结婚使用,民间有“宁肯给人停丧,不肯给人成双”之说;结婚喜日忌在新娘月经期间,否则认为会有“骑马拜堂,家破人亡”之凶。

妇女禁忌

已嫁女子回娘家不得登楼;忌上栏棚睡觉;忌从两个正在谈话的男人中间走过;平日不能站在门口,也不能停或坐在门槛上;忌妇女犁田;三月三全寨祭神树日,忌妇女出门,也不准洗衣晒衣,恐冒犯了神灵。在农历正月过年的头几天,妇女不得步出家门。个别地区,父母弥留之际,不许女儿靠近;父母亡故安葬时,不许妇女靠近墓坑。妇女生孩子未满40天的,不能跨门槛,也不能到井边挑水。妇女生小孩“坐月子”,40天内忌有身孕的妇女进产房,认为这会带走婴儿的“口粮”。妇女产中亡故,忌从有门的地方出丧,必须打破墙壁抬出——怕侮辱门神,招来家庭不幸。牲畜产崽也有禁忌,厩门上要悬挂竹筛和油壶,并在厩棚四周撒一圈柴灰作为标志,防止孕妇走近或进入厩内。

祭祀祖先和财神时禁止妇女参加,连预备供物也是男人一手操办。

祭祀禁忌

某些能说仡佬语又能讲汉语的地区,在举行祭山神、做嗄仪式的整个过程中,任何人都不得讲汉语。如果有人稍有不慎,不小心偶然说了那么一句半句,这场法事就宣告失灵,必须从头至尾重新做一次。说话者除被指责外,还要承担全部的法事费用。

仡佬族禁忌很多,即便非年非节的寻常日子,也至少十天就有一“忌”,这种动态的民间民俗,有专门的《祭戊歌》提醒:

这些看似匪夷所思、甚至不可理喻的种种禁忌,就这么长久地在仡佬族民间存在着、流传着、信奉着、遵守着,它们曾对社会的安定和民族的认同起过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随着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仡佬族的禁忌习俗,有的已完全消失,有的正悄然改变,有的与相邻民族尤其是汉族日渐趋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格局。对这些禁忌,需要以科学理性的目光去审视,以客观唯物的态度去分析,因为它有着许多原始思维和远古意识的遗痕,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的鲜活记忆,也是一个区域生活习俗的生动印记。

高原拓荒者:仡佬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