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布依族《摩经》
所属图书:《贵州关岭文化》 出版日期:2015-05-01 文章字数:2087字

布依族《摩经》

县级传承人吴瑞贤

布依《摩经》是布依族“布摩”集体创作、改编和传承,并配合进行演唱的一种带有原始性宗教的文学。现布依族《摩经》保存完好、最具代表性的是关岭县大盘江村布依族古寨。

大盘江村位于关岭县城西南,北盘江岸边的一个河谷坝子中。全村有180户900余人,主要以吴、岑两姓布依族分片聚族而居。该村部分古建筑仍保存完好,成群的百年古榕环抱村子周围,北盘江自西向东流过村子南侧。村南岸有春秋战国时期古遗址,是一个较为原始封闭的布依族古寨,是古代运输食盐的通道之一,至今当地人还称之为盐路。

据传,摩教是远古时期的“抱老托”创立的。“抱老托”有14个贤能弟子,7个男徒叫“七布代”,七个女弟子叫“七买摩”。14个弟子在“抱老托”首创的《摩经》基础上进行发挥、补充、完善,形成14个流派,并在布依族各个地区传教,因此,又有《摩经》“头不合尾合,十四个‘抱儿托’”的说法。布依摩教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晚期,《摩经》则与其同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摩经》一直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唐宋时期,部分布摩开始用汉字的音记录《摩经》。到了明代,随着布依族地区汉文学校的推广,经文利用汉字近似音,加上部分利用汉字偏旁部首按汉字的“六书造字法”创制的方块布依字,按发音记录《摩经》。

布依族《摩经》包括《殡亡经》和一般杂经两大系统。《殡亡经》卷数各地不一,关岭县大盘江村的《殡亡经》卷数最多,计15卷。它们是:《祭棺经》《入冥经》《出冥经》《歌经》(共13节)、《祭幡经》《挂幡经》《祭祀经》《长寿经》《下场经》(共24节)、《上棺旁经》《孝子祭经》《嘱咐经》《赎谷魂经》《赎头经》。一般杂经主要有《请龙歌》《接龙经》《六月六祭祠》《访已经》《退仙经》等,每一种驱邪祛病祈福的仪式都有相应经文,可谓卷帙浩繁。关岭大盘江村逢年过节或老人辞世,都要举行一定的宗教仪式,《摩经》分为《读邦》(解灾祈福经)和《殡亡》(超度亡灵经)两大类。《读邦》包括《归郎》《扫寨》《扫屋》《解帮》等22卷。《读邦》里词句对仗押韵,内容丰富,生动形象。《殡亡》包括《摸考》《叩引》《荣且》《恨思》等32卷,共55272字,涵盖面广,是布依族《摩经》的主要部分。用于超度亡魂的《殡王》,安葬死人的《谢坟》,超度在外死者灵魂的《项王》,祈求生儿生女的《归郎》,驱鬼除邪的《扫寨》《扫屋》,祈福避灾的《解帮》和祭奉土地公公的《谢土》等6部,每部分为若干小节。该村64岁的传承人吴瑞贤手抄本汉字记音《摩经》,共54卷,92561字。绵纸,线订册页,行书,至今保存完好。“摩教”仪式活动中“布摩”(摩师)唱诵《摩经》时常用铜鼓、锣、鼓、铙钹、大刀等作响器或舞具。

县级传承人吴瑞贤进行扫屋仪式

《摩经》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贞丰《摩经》有固定的祈祷词,在很多仪式开始时都要念诵几句固定的经文:不请哪个远来的,不请哪个外姓的,不请哪个上方的,也不请哪个下方的,专请某某某(祈祷对象)。请你不是白请的,请你不是空请……口授传承,相对稳定。二、《摩经》是“摩教”的经文,基于严肃的宗教信仰,内容不容更改。古语、古音、古意传承数千年仍保持原始风貌。其中相传为“抱老托”所创作的《叩引》,在各地区仍完好地以原作传承。三、以文学方式记载,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摩经》的文学体裁有神话史诗、传说故事、诗词歌谣等,上溯几千年,纵横天地人间,描述了社会、历史、文化、经济、哲学、民俗等内容。四、有较多的布依族古语言及古词汇,词语丰富。大部分词句对仗整齐、押韵,采用了复沓、排比等多种文学手法。多为整齐的五言句式或七言句式韵文体,音韵铿锵,节奏感强,是布依族诗歌的典范。五、综合的历史再现,《摩经》以宗教祭祀为载体,以诗歌、散文、故事传说、歌谣等多种文学式样为表现形式,全面地记录了布依族的历史发展行程,展现了布依族人民的思想、语言和文化水平,涉及人类学、社会学、哲学、语言学、文学、美术、音乐、技艺等多种领域。

祭祀用供品

《摩经》是现今保存较为完整的布依族口头文献,对研究布依族的发展史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摩经作为布依族诗歌的典范,它介于世俗文学和宗教文学、民间文学和史传文学的文学类型之间,不仅对研究布依族文学,而且对研究整个少数民族文学和宗教艺术,都具有很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如著名的古史歌《安王与祖王》以及爱情叙事诗《范龙》。

《摩经》采用口传心授方式传承。关岭北盘江流域一带的《摩经》大多传自小盘江伍氏家族之手抄本,上起何时不详,清代传至伍石公,伍石公传伍少先,伍少先无子传婿岗乌镇中心村行东组罗顺才。罗顺才招徒传授,众学徒中学得最精深的是关岭县新铺乡大盘江村的吴瑞贤。代表性传承人:吴瑞贤,男,布依族,初中文化,生于1943年,家住关岭县新铺乡大盘江村。1958年师从于罗顺才学习《摩经》,从事“摩展”及民族文化交流,其意义现今已无人知晓。目前布依族各地的摩师队伍趋于老龄化,摩教仪式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而崇尚学习《摩经》的青年人也越来越少,《摩经》这一布依族口头传承文献已面临失传,亟待抢救保护。

布依族摩经经文

布依族摩经经文

贵州关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