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黔锁钥之关索岭
关索岭位于贵州省关岭自治县城东面1千米,修建于明初1338年,清代多次维修,“文化大革命”时被毁坏。相传因三国蜀汉将军关索随丞相诸葛亮南征,领兵驻守而得名。是滇黔古道上的咽喉之地,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气势。
关索岭有古驿道、御书楼、顺忠祠、双泉寺、坝陵桥五个景点建筑。古驿道依山就势,蜿蜒曲折,为黔滇古驿道最为陡峻险要的部分,东起坝陵桥,西止县城东边街口,全长5千米。道宽3~4米,梯级形路面,块石铺成。御书楼为关索岭第一关卡,城门洞宽3.5米,高4米。石砌城垣延伸至南北山腰,楼建于城门上。因清康熙二年(1663年)御书“滇黔锁钥”匾额悬于城楼,故名“御书楼”。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楼前城门上设透雕柱栏板,今仅存城门及城墙。顺忠祠位于御书楼西北面,两址相邻。由前殿、两厢、大佛殿、僧房组成,占地2000平方米。殿前悬挂“神武一家”匾额一块,系清代书法家孙竹雅所书。双泉寺位于关索岭东麓驿道旁,占地2000平方米,由围阅、前殿两厢、后殿、鱼池、石桥组成。因寺有两股终年不断的泉水(马刨井、刀把井)而得名。坝陵桥为关索岭起点,始建于明初,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重建,横跨坝陵河上,东西向,四孔石拱桥,长40米,宽5米,桥高4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被国民党溃军炸毁一孔,遂废。1982年县人民政府拨款3万元复修坝陵桥断孔,因工程质量差,当年被洪水冲溃而仅剩2孔至今。1985年11月2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驿道、御书楼、顺忠祠、双泉寺、坝陵桥五个古建筑以其丰富的历史内涵、精美的建筑艺术、独特的地域文化,成为安顺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关索岭是兼具军事功能和宗教特征(佛、道、儒并存)的古建筑群,它的研究,对中国历史乃至中国西南地区民族史、文化史、经济史、军事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古驿道为贵州古代军事、商贸之路、税赋和“夜郎”相关的历史提供必要的佐证。木石结构的御书楼,对研究古代建筑业、石刻工艺、历史人物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其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之精华为一体。顺忠祠在研究中国儒家文化、西方文化传播以及布依族苗族文化交流、宗教制度等方面是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遗产。双泉寺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建筑、木雕、石刻、砖雕、泥塑、庙宇、儒文化等提供了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我县的历史遗存,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坝陵桥在研究中国古代桥梁技术方面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
有效保护关索岭众多的古迹和文物,对传承历史文化精髓,继承儒家宗法思想和道德人伦,对研究汉族及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关系史、文化史、军事史以及研究汉文化在西南地区的传播、融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关索岭历史悠久,与神秘的红崖碑遥遥相对,距气势雄伟闻名的黄果树大瀑布旅游风景区仅6千米,与三层滴水潭及世界第五高桥(坝陵河大桥)连为一体,集自然景观与人为景观为一体,关索岭也是三国时期的古战场。
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岭自治县鸡公背古驿道、关索岭古驿道、御书楼关台、北口古驿道、安隆古驿道、盘江桥石刻群6处文物成功捆绑申报为“国宝”,与贵州省其他县区及云南、四川的古驿道一并捆绑列入古遗址文物保护类别“茶马古道”。在省文物局关心支持和关岭自治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关索岭御书楼、顺忠祠修缮复原设计方案,顺利通过省文物局组织的省级专家审查,御书楼、顺忠祠需修缮复原资金400万元。我县正多方面积极筹措资金,努力打造关岭城市文化品位,增强旅游兴县后劲,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御书楼东立面图
御书楼西立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