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岭盘江铁索桥成抗战主要通道
60多年前,长长的美军GMC十轮卡车队,沿着古驿道,从幽深的谷底向着险峻荒凉的山坡缓慢爬行,源源不断地把物资送到前线,二战钢桥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生命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1年轰炸二战钢桥的日军飞机
盘江铁索桥坐落在安顺市关岭自治县与黔西南州晴隆县交界的北盘江上。北盘江是贵州西部的主要河流,山高水急,古称天险。黔滇古驿道跨江处,于明思宗(朱由检)崇祯三年(1630年)建有铁索桥一座,比四川大渡河铁索桥早建70余年,称为盘江铁索桥。桥用铁索36根,每根长数十丈,两岸岩石穿孔系绳,上铺木板,桥成后盘江天险即为通途,清世祖(福临)顺治十五年(1658年),为明将李定国破坏。次年,总督赵廷臣等利用原桥尚未斩断的铁索7根,另加3根总为10根,铺上木板维持通行,但摇晃很大,只能单人通过。此后曾改建为木便桥,又累遭兵燹,几度重修。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建铁索桥,计用大铁索19根,用285扣,每扣长l尺,重10斤。堕桥楼过江大铁索6根,每根长25丈,用225扣扣接。栏杆大铁索8根,每根长12丈,用240扣。栏杆铁枋97块,每块长4尺,重4斤。栏杆细铁索194根。兜底过江大铁索用铁枋穿链,每块长15寸,宽3寸,厚8分,重12斤,共55块。铁索贯入两岩石间,桥面用木板铺装。东西两岸还建有堞楼,可以启闭。雍正六年(1728年),改为6年维修一次。维修费纹银950两,普安、安南(今晴隆)两县维修西岸,永宁州(今关岭自治县)维修东岸。
1941年轰炸二战钢桥的日军飞机
在黔滇公路修筑之时,因条件不够及时间紧迫,所以绝不可能用“逢山开洞,遇谷架桥”的做法,只能用绕山顺水谷中绕行。遇水过河的地方,都尽量利用古时驿道上的石桥、铁索桥维持。如关岭境内,东边白水河上利用了白虹桥,中部坝陵河上利用了坝陵桥(又称关岭桥或关索桥),西界北盘江上就利用了盘江铁索桥。在利用盘江铁索桥之初,行营公路处按载重一吨半加固旧有铁链桥,暂时维持空车通行。另设计有钢桁构桥,正筹备修建时,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十月,该处奉命撤销,将工程款6万元移交贵州建设厅,由建设厅桥梁工程处设计和施工。新建桥位仍用旧址,改为1孔36米新式吊桥。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八月十六日吊桥开工,预算为5万余元。大件由昆明加工,小件在贵阳加工。昆明加工钢材因车少不能及时启运,改用马驮运至工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五月十日,钢索悬桥举行通车典礼,投资为7.27万元。车辆通行后,西岸钢索与水平线角度增大,塔身微裂,临时限制车速和载重,单车过桥,维持通车。另在上流赶建便道、码头、趸船,以备急用。国民政府交通部还派桥梁专家萧庆云、茅以升分别于五月、七月到盘江桥检查,对塔柱及其支座以及钢索锚固等提出改进意见。盘江桥减载行驶后,交通不畅。为保障抗日大后方交通无阻,西南公路运输管理局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十月成立盘江桥工程处,向安南(今越南)订购跨度48米钢桁架,仍改建在原桥位处。盘江钢桁构桥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五月二十四日完工通车。
“七七事变”后,沿海城市相继沦陷,滇缅公路成为我国唯一国际通道,黔滇公路相继成为物资转运的重要路线之一,盘江铁索桥又是该路的咽喉。这座桥以它300多岁的高龄,带着它枯老病残的身体,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奉献出它的力量,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民国三十年(1941年)六月上旬,日机多次派飞机轰炸。因北盘江大峡谷山高谷深,河桥隐蔽,加上中国部队布有高射炮在两岸山腰防护,向空射击,敌机不敢低飞,掷3次投弹,却难于命中桥身,仅略有损伤,交通无碍。后日机设计耍滑,于六月三十日以9架飞机前后飞临峡谷,先用6架在高空吸引中国高炮射击,另以3架顺谷低飞,临近铁索桥面,目标毕露才投弹轰炸,遂将盘江上刚改修好不久的钢桁构桥炸毁,交通中断。当时采取紧急措施:①在上游抢搭浮桥;②在原桥台上搭建钢索便桥,卸载通车;③赶造渡船,整修码头,维持通车。两岸各阻塞长达10余千米的车辆,才一天时间也就逐渐通行了。
西南公路管理处对日机轰炸盘江桥早就有所准备,为尽快恢复交通,乃将已拆下的钢索悬桥整修,仍建于原桥台上。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四月十九日修建完毕,修复费用为国币约15万元。另外,重新设计新桥,仍用索桥,原跨径38米变为48米,全长103米。载重由10吨改为15吨,桥塔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两岸接线路基改为双车道,因材料购备困难等因素,工程延至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七月十日完工。费用为国币359万余元,耗用钢材33.5吨。新桥做预备桥备用,直至抗战胜利,也未曾使用。不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被国民党溃军炸毁。
现在“二战钢桥”是全国在抗战期间唯一保持最完整的钢桥。
“二战钢桥”历史厚重,地势雄险,为滇黔要冲,是为兵家必争之地。2005年8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世界周刊栏目播出《盘江桥在抗战中的作用》,说明了它的历史价值。2009年12月23日安顺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7月将“二战钢桥”申报贵州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工程“马马崖电站”即将筑坝发电,“二战钢桥”的归宿引起人们关注。原第一个方案准备把“二战钢桥”搬迁到成都军区博物馆。我县及时向省、市文物局反映保留下来,省文物局组织专家论证“二战钢桥”在原址上提升保持原貌,筑坝后北盘江成为关岭通往海外的唯一航线,二战钢桥成为著名的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盘江桥石刻群”以及晴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十四道拐”连为一线,到时二战钢桥、守桥碉楼、哨棚、铁索桥遗址及五幅摩崖石刻将一并得到保护,成为人们缅怀那段历史的见证者,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