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岭布依族服饰
关岭布依族人口较多,分布广泛,占总人口的25%,是关岭县的主体少数民族。关岭布依族服饰丰富多彩,由于地域和支系的差异,其服装款式及图案纹饰均不相同,具有各自的风格和特色。目前在民间长期保存流传的主要有六种服饰形态,分别流布在坡贡、关索、八德、断桥、板贵、花江、上关、岗乌、新铺、沙营等乡镇。关岭布依族服饰在颜色上喜用青、蓝、白等色。男子服装式样较为简单,各地形制基本相同。青壮年喜包头帕,头帕有条纹和纯青色两种,衣服为对襟短衣,一般是内白外青或蓝色,裤子为长裤。布依族妇女服装式样和装饰较多,大体可分为六种主要的类型。
一、关岭断桥、坡贡一带布依族服饰色彩丰富、造型多变、特色鲜明。当地布依族女青年在节日、集会、婚嫁等重要场合都会穿着漂亮的盛装服饰,竞相比美。该支布依族服饰以蜡染、织锦工艺为主要装饰手段,头帕有鸟、鱼、花做纹饰,头帕盘两条假长辫,上衣无领对襟,衣袖中部及头帕前部用织锦装饰;袖子为蜡染绘制的蓝底白花,由数个圆圈组成的涡形图案最为典型和具有象征意义,据说是表现了布依族迁徙路线的迂回曲折,也有人认为是表现水波纹的形状;围腰多用蜡染布或其他布料做成,长约3尺,系两根漂亮的绸料飘带,下端为织锦几何形图案;裙子为蜡染制作白底蓝花,长及脚面的长裙,整个裙面布满蓝色菱形图案,素净典雅。已婚妇女的标志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婚后即改戴“假壳”(以笋壳或布壳制作而成)的头饰,其状如簸箕翘于脑后数寸,以青布缠裹,上系花头帕,很有特点。该支系服饰在临近的镇宁县也有分布。
布依族鞋式
布依族胸前配戴项圈
二、关索镇、永宁镇等地的大部分布依族妇女上穿紧身斜襟短衫,腰窄摆宽,大襟右衽,两袖及衣摆绣满刺绣纹样;腰系长及脚面青布或红色长围腰,其上部及两侧以刺绣装饰,腰后系刺绣飘带,下着蓝白相间百褶裙,刺绣多为平绣针法,图案以花鸟居多。该种服饰最有特色的是头饰的变化,未婚少女包裹由鸟、鱼、虾图案组成的织锦头帕,留一根独辫;未婚姑娘梳拱桥形发髻,再在髻上由前往后插一根银簪,待结婚生育后,银簪改为银碗,戴在桥髻末端,银碗玲珑雅致,内吊两尾小银鱼,随人而动,发出有节奏的音响。该支系头饰特征明显,已婚妇女前额还挂有一排鱼、鸟和银铃组成的银饰,是关岭布依族服饰中使用银饰较多的一支,其头饰后部覆盖红绿相间的织锦与银饰交相辉映,使其变化更加丰富,更有韵味。
■新铺乡大坪村、新光村一带布依族服饰
布依族服饰头饰
布依族少女纺纱图
布依族老年服饰正面
布依族服饰正面
■新铺乡松德村一带的布依族服饰
布依族少女头饰
布依族服饰腰带
布依族少女正面图
布依族少女背面图
■坡贡镇红运河一带的布依族服饰
布依族服饰
省级传承人张福芹在教徒弟画蜡
布依族少女
三、关岭新铺、普利等地布依族妇女,穿大襟长衫,披漫肩,着长裤,袖口和裤脚绣有“栏杆”图案,腰系白色腰带,外扎绿色布带短围腰,围腰上绣有各种花卉图案。上衣小圆领由多种色布滚绣而成,头上缠青、白头帕或花格头帕,鞋尖细小上翘,刺绣花纹,式样独特,朴实雅致。
四、“大裤脚,绾锅圈,栏杆衣裳外拖肩”,是关岭八德等地布依族妇女服饰的主要特点,称之为“裤子装”。这一支系服饰较为简略,朴实大方,一般头缠大花格头帕,夏戴“锅圈”,冬戴“三角帽”。上衣多为大襟右衽,领口、衣边镶一条宽一寸左右、长丈余的“栏杆”图案;潜肩用与衣服不同色的布做成,呈半圆形,位于肩背部,上为“栏杆”纹饰。围腰短小,上部有少量刺绣图案,脚穿圆口布鞋或绣花鞋。此类服饰特点为衣短裤长,裤脚宽可达一尺,体现了布依族服饰受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制约,同时方便生产劳动的特点。
五、新铺、沙营、岗乌等乡镇还有两种颇具特点的布依族服饰。
一为新铺乡大坪村为代表的盛装和便装式样,妇女盛装头戴绣花头巾,身着短衣,胸挂围腰,穿百褶长裙,衣袖、前襟、围腰有刺绣装饰,配银项圈,整体色调为青黑色;便装简单大方,以黑色为主,包头帕拖于后脑,很有特点。另一种以松德村为主,上衣大襟右衽,下穿蓝白色长裙,系长围腰;衣襟、围腰两侧及腰带下端有刺绣装饰,最有特色的是头饰,用自织的红、黑相间的格子土布包裹头部,头帕造型大方,一侧缀有流苏,显得轻盈灵动。
关岭布依族服饰基本保持了原生形态,经过长期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地域性特色。在关岭的一些布依族聚居地,至今仍然保留着纺纱织布、染织刺绣等传统技艺。布依族服饰在民族地区仍然是重要的生活用品,在日常生活和特定的时间段,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岭布依族服饰有着独特文化艺术价值,经贵州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选定,挖掘、整理、申报为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该项目涉及10个县(市)区,5个地、州、市捆绑申报为《贵州布依族服饰》报文化部评审。
■断桥镇、八德乡一带的布依族服饰
布依族服饰头饰
布依族服饰刺秀
布依族服饰正面图
布依族服饰背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