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血洒洞庭垂青史
周逸群受到排挤
但他仍然一如既往
为根据地的建设操劳
为红军的成长奔波
运用游击战术
巧与敌军周旋
1931年5月
不幸壮烈牺牲
正当周逸群、贺龙率领红二军团实行巩固洪湖、夺取荆(门)当(阳)远(安)、开辟鄂西北根据地的方针时,“左”倾机会主义者统治了中共中央。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李立三主持下,通过了《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的决议,错误地制定了夺取全国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要各地红军配合行动,攻打南昌、九江、长沙、武汉、桂林等城市,以实现“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左”倾战略方针。并派邓中夏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来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执行这一错误决议。
1930年9月中旬,邓中夏来到洪湖苏区。9月20日,在老新口召开的红二军团前委扩大会议上,邓中夏强行停止实施周逸群、贺龙等所制定的巩固和发展湘鄂西苏区的方针,提出所谓的“南征计划”:武断地决定让红二军团渡江南下,攻占岳阳,截断武汉、长沙铁路,以配合红一、红三军团攻打长沙,尔后回师夺取武汉。周逸群坚决反对这一错误决定,要求党中央重新慎重考虑。他的这一正确意见,得到了贺龙、段德昌和大多数人的支持。但是,邓中夏拒不接受周逸群等多数人的正确意见,将洪湖地区的地方武装也集中起来编入红军,这就大大削弱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武装力量。
邓中夏
邓中夏带领红二军团南征监利未克,于9月24日召开鄂西特委和红二军团前委联席会议。会上,周逸群从缴获敌人的文件里得知毛泽东已率领红一、红三军团撤离长沙的消息,再次力阻红二军团攻打长沙。邓中夏虽然对党中央命令红二军团配合红一、红三军团攻打长沙的决议一度产生怀疑,但仍坚持错误的军事冒险主义,主张不管红一、红三军团是否退去,依然渡江,要直捣长沙,以激起红一、红三军团的反攻。在这次会议上,邓中夏将鄂西特委改为湘鄂西特委,自己担任特委书记、红二军团政治委员和前委书记的职务。周逸群被调到地方工作,在邓中夏率部南征期间代理湘鄂西特委书记兼鄂西联县政府主席。
周逸群在遭受打击、排斥后,仍以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心,继续为湘鄂西根据地和红军的建设而操劳。1930年10月,他在监利县城主持召开了鄂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讨论并通过了关于政治任务、军事问题、经济政策、文化教育等决议,周逸群再次当选为联县政府主席。会后,周逸群正确运用毛泽东总结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指导湘鄂西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红二军团在邓中夏错误命令渡江南征后,蒋介石即令湖北省政府主席兼国民党第十军军长徐源泉坐镇沙市,统一指挥第四十八、第三十四、第十一师和新编第十一、第二十四师等五个师又七个旅的兵力,并纠集各地保安团、铲共军、白极会等反动组织,部署向洪湖地区大规模进攻。在情况十分紧迫的情况下,周逸群和湘鄂西特委、联县政府领导洪湖人民和游击队,想尽一切办法,排除种种困难,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时,红二军团攻打大城市,损失很大,不得不撤至松滋县一带休整。这期间,周逸群和湘鄂西特委多次给红二军团写信,要求红二军团迅速回援洪湖苏区,以挽救洪湖地区人民。贺龙、段德昌等也多次与邓中夏据理力争,说明红军与洪湖苏区人民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红二军团应考虑周逸群和特委的正确意见。
然而邓中夏不顾客观形势的变化,不接受周逸群、贺龙、段德昌及广大指战员的正确意见,无视中共湘鄂西特委的领导,提出“离水上山”的方针,要山区,不要湖区。他认为“洪湖是水网地带,大部队活动不开”,“只适应小的部队逃兵躲藏”,甚至撤销了坚决支持周逸群和湘鄂西特委正确意见的段德昌红六军军长职务,把他降为湘鄂西赤卫队队长。由于“左”倾军事冒险计划的继续推行,致使红二军团在杨林市大战中又惨遭重创,使三万多红军削减到一万多人。最后被迫远离洪湖根据地,退往五峰、鹤峰山区一带。
红二军团远离鄂西退往湘西后,徐源泉指挥“围剿”洪湖革命根据地的五个师又七个旅的兵力已部署就绪,重兵压境,形势十分危急。为了保卫洪湖根据地和人民,周逸群和特委采取紧急措施,带领根据地军民,同敌人展开了英勇搏斗。周逸群一面把在杨林战斗中与主力失掉联系后又回到根据地的三个营共千余名红军,统一编为新六军(后改为独立团),一面将各县游击队、赤色警卫队、赤色教育队和赤色守备队等地方武装,分别编为江右军和江左军,由段德昌、段玉林指挥,利用洪湖地区复杂的地形条件,广泛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
1931年1月1日,徐源泉以五个多旅的兵力,分别自潜江、仙桃、新堤、螺山、监利等地出动,发起了第一次“围剿”,企图歼灭江左军于柳家集、瞿家湾地区。周逸群在段德昌等协助下,指挥江左军利用湖泊水网的有利地形,避实就虚,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在给敌军一定杀伤后,灵活机动地率领主力转移到外线进行游击活动,只留少数兵力埋伏在根据地坚持斗争,使敌军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与此同时,周逸群命令独立团和江右军分别在石首、华容等地积极歼敌共两个营,有力地配合了江左军的反“围剿”斗争。
3月1日,敌又以第四十八师、新编第十一师等部,向洪湖根据地开始了第二次“围剿”。周逸群和特委在有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率领红军独立团、江右军及各县赤卫军,对敌军进行了顽强阻击和广泛袭击后,巧妙地指挥独立团和特委机关北渡长江。接着,乘江北敌军空虚之隙,以夜袭、伏击、围困等战术主动打击敌人,四次袭占朱河,两次攻夺峰口,先后歼敌两个团,击溃一个团。这使徐源泉指挥的第二次“围剿”又遭破产。
在周逸群和湘鄂西特委领导下,洪湖地区军民经过三个多月的反“围剿”斗争,经受了严峻考验,胜利地渡过了难关,到3月底,洪湖革命根据地被敌人侵占的地区大部收复。在对敌斗争中,武装力量也得到了发展。4月中旬,特委和周逸群对全区武装进行了整编,将独立团扩编为红三军第九师,并组成了湘鄂西警卫团、教导团、沔汉独立团和各县警卫营。部队整编后,即向敌发起主动进攻,于4月中下旬,先后在老新口歼敌两个营,击溃两个团,收复了龙湾、熊口、汉河口、大丰口等地。随后,红九师先后在三官殿、沙岗、普济观、郝穴、汪家桥等地共歼敌两千余人,缴枪千余支。至6月初,除监利、沔阳、潜江等县城外,大部分地区得到收复。
1931年3月,王明统治的中共中央派夏曦以中央代表的身份来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遂将湘鄂西特委改为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夏曦自任湘鄂西分局书记、红二军团政治委员和前委书记,独揽党政军一切大权。他在“反立三路线”“反右倾逃跑”的旗帜下,否定一切,架空贺龙,排斥周逸群于党政军领导之外,推行了比“立三路线”更为“左”倾的军事冒险主义。夏曦不顾历史事实,把周逸群、贺龙、段德昌等创建和领导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及红二军团所取得的巨大成绩,诬蔑为执行的是“富农路线”“右倾机会主义”,并撤销了周逸群湘鄂西特委代理书记和联县政府主席职务。
夏曦
徐向前题写的周逸群烈士故居匾额
这时,周逸群正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带着重病指挥军民进行斗争。他虽然再次遭到“左”倾错误领导的严重打击,但他以革命利益为重,对党忠心耿耿,坚信“左”倾路线不会长久,坚信正确必然战胜错误。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他一刻不停地战斗着。这时,敌人以一个师两个旅的兵力向石首逼进。在江南形势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周逸群决定建立洞庭湖特区,作为坚持江南斗争的依托,构成北有洪湖,南有洞庭湖的革命根据地,以便南北策应,与敌长期周旋。于是,他亲自率领红军及地方武装,去开辟洞庭湖根据地。
1931年5月,周逸群由洞庭湖特区返回江北,途经岳阳县贾家凉亭时,遭敌伏击,不幸壮烈牺牲,时年35岁。
6月,周逸群牺牲的噩耗传到洪湖瞿家湾,同志们无不沉痛哀悼,湘鄂西中央分局立即停止了正在召开的分局扩大会议,举行了庄严隆重的追悼会,许多同志悲痛欲绝。为了纪念周逸群,会上一致通过将瞿家湾红色书店更名为“逸群书店”。1931年6月18日,湘鄂西省委给党中央发电,报告了周逸群不幸遇难的消息,为了纪念他,还决定将湘鄂西军事学校更名为“逸群军政学校”。每当贺龙忆起周逸群时,总是满含悲伤地说:“周逸群同志,不仅懂政治,而且也懂军事,是我们难得的全面人才。”周逸群的牺牲,是党和军队难以弥补的损失。
1957年,洪湖地区人民建立了周逸群纪念碑,上面刻有国务院拟定的碑文和贺龙的题词,贺龙的题词是:“革命烈士们的业绩鼓舞着我们永远前进!”1984年7月,周逸群曾就读的铜仁城南小学更名为逸群小学。同年,由政府出资对周逸群烈士故居进行修复,于国庆节对外开放,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萧克参观周逸群烈士故居时,题词称赞周逸群是“革命的英雄、党的楷模”。2010年9月,铜仁市政府投资900多万元,修建了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周逸群烈士陈列馆,展陈物品500多件,表达了家乡人民对周逸群烈士的深切怀念。
周逸群烈士陈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