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热血男儿志气宏
1913年至1917年
就读于贵阳南明中学
当此时代
强邻环列
虎视鹰瞵
有志青年
志在奋起
周逸群就读的贵阳南明学校,位于南明河畔,是清朝末年废科举、创新学,由地方绅士捐款集资而办的一所“公立中学”,分设专门部(政治、法律等科)、中学部、小学部三部。中学修业年限为四年。
周逸群入校的第二年,正好是南明学校建校十周年。为了校庆,学校创办了校刊《南明杂志》。当时,贵阳模范中学校长吴协安写了“学战”二字,赠与南明学校师生共勉,并鼓励两校在教学上互相竞争,在竞争中共同成长。这正值周逸群风华正茂、求知心切的黄金时期,他除了认真学好中学部开设的修身、国文、法制大意、地理(中外地理)、历史(中国史、外国史)、算术、代数、几何、博物、手工、物理、化学、英语等各门功课外,拼命挤时间阅读中外历史书籍及古典文学作品,并且刻苦地钻研,这在他的作文中得到充分反映。在历代著名人物中,诸葛亮是周逸群心目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他写的《诸葛亮辅汉于蜀论》被评为全校优秀文章,载于《南明杂志》创刊号。文中写道:“自来创业之主,其能以弱为强,易危为安者,非惟天时地利,抑亦人谋也。昔成汤有南巢之胜,可谓得天时矣,然卒用伊尹以兴;武王居西岐之地,可谓得地利矣,然卒任吕尚以王。吾闻之先人曰,诸葛亮诚非伊吕之流匹也,然其成功竟如彼者,岂非陈寿所谓‘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者’哉。虽其遇有幸不幸,其用心则一也。汉自董卓以后,豪杰并起,曹操挟可战之具,孙权据可守之资,独先主无安身之地。当此时也,败当阳,走樊城,弃新野,奔夏口,可谓危急之秋也。使武侯不出,不惟天下不得,即鼎足之势亦不可得也。其治蜀也,法制严峻而人无怨,位极人臣而众不疑,西和诸戎,南抚蛮夷,外结东吴,内修政事,虽伊吕何以远过,其志岂持鼎足而已哉!厥后关羽毁败,荆州一失,不能长驱中原,此则武侯遗憾也。岂非天乎!岂非天乎!”他还发表《明太祖以布衣起兵论》等,都受到了师生和社会人士的好评。
南明河边古城墙
“二十一条”签字时中日代表合影
平时,周逸群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他关心时局的发展,对贵州的政情予以充分注意,并努力了解发生的一切事变,积极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趁火打劫,侵占了我国山东半岛。接着,日方以武力胁迫袁世凯卖国政府秘密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为此,全国人民掀起了空前规模的“抵御外侮”“抵制日货”的群众性爱国热潮。周逸群十分痛恨中华民族的敌人——帝国主义。他怀着愤怒的心情,和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成为一名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抵制日货的战士。
对周逸群影响更为深刻的是,报刊上刊登中国留日学生组织归国请愿团,分别到北京及各大城市请愿、宣传抗日的爱国活动。他们断指血书,集众演说,用鲜血和热泪写下了中华民族抵御外寇侵略的悲壮诗篇。他们那种反帝爱国的言行,深深铭刻在周逸群的心上,成为他为祖国、为人民发奋学习的动力。
梦草公园
一次,周逸群邀约朱远怀等四位同学同游贵阳梦草公园(今恒峰步行街一带)的光复楼。大家在交谈中,对时局十分感慨,于是去附近的旧书铺借来笔砚,各题诗句于光复楼的壁上。逸群连作诗三首,诗里充满了他对中华民族和国家前途的担忧,表达了他立志追随前辈革命到底、死而后已的决心:
蔡锷
袁世凯继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之后又复辟称帝。外祸加上内忧,使中华民族到了危亡的严重关头。不久,云南宣布独立,由蔡锷组织护国军,发动了讨袁战争。贵州人民反袁的情绪也空前高涨,省城各界同胞,紧密配合全省各族人民的行动,力促当局树立反袁旗帜。1916年1月27日,贵州宣布独立,这是讨袁护国军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一大胜利。在这一系列革命风暴影响下,周逸群的意志锻炼得更加坚强了。
周逸群(后排中)在贵阳南明中学时与同学的合影
这时,风华正茂的周逸群不仅初怀革命的志向,而且敢作敢为,又机智多谋。1917年暑假期间,周逸群和熊汝宁、杨茜横、郎发友、孙尔骨等同学,到学长朱远怀的家乡修文游阳明洞、知非禅林(即三潮水)等名胜。在游览前,东道主朱远怀告诉大家:“知非禅林寺的住持姓张名介清,乞丐出身,哥老会义字大爷,为人狡猾,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小人。”周逸群听后说:“我们戏弄他一下。”经过精心策划,周逸群扮作科长,熊汝宁扮作下人,手提布袋,袋内装有烟筒、纸媒、烟丝等物,其他人随行。到了庙里,熊汝宁大呼:“当家的在屋么?”张介清听了不答。熊汝宁又大呼几声,仍无回音,于是就大吼道:“我们科长来参观寺庙,怎么这样无礼?”张介清见来头不小,被逼而出。熊汝宁指着逸群对张介清说:“这是我们的科长。”张介清瞧见庄严郑重、气宇轩昂的周逸群后,拱手哈腰地说:“小僧无礼,不知是本县科长或是省里科长?”一边向周逸群赔礼道歉,一边呼唤徒弟沏茶上糕点。周逸群了解了他的姓名、庙里的情况后问道:“你们的祖师爷是谁?”张介清茫然不知所措。逸群讥笑说:“你们的祖师爷都不知道,你们吃的穿的是从哪里来的?”这时一向狡诈的张介清羞愧难语。离开时,周逸群狠狠地教训张介清:“好好地守清规,多读经典!”
周逸群故居陈列室
四年的中学生活,周逸群与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当学友们回忆这段难忘的往事时,对他深沉、稳重、敏捷的个性,刻苦好学的精神,仍记忆犹新,称赞他是一位有抱负的青年。
1917年秋,周逸群从贵阳南明中学毕业后回到了阔别四年的故乡铜仁。
这时,正值铜仁教育会成立,族叔周自炳为教育会长。不久,周逸群被聘为教育会会计。他忠于职守,办事认真,对人诚挚,尤不喜欢诳语,但在各种场合,对遇到的许多问题,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后,能提出很有见地的意见。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侃侃而谈,旁若无人之概”。他遇事敢作敢为,行动亦颇周密,受到了同事们的尊敬。
同年冬天,周逸群与伍老丫结了婚。爱妻人勤手巧,是操持家务的能手,婚后的生活美满幸福。周逸群属周家第三房,他是独苗。大房、二房都盼三房兴旺发达,后继有人。族叔和亲朋无不劝他安心当家立业,为周家传香火,发家致富,光宗耀祖。虽然如此,却未能束缚周逸群的思想。他忧虑的是人民的疾苦,国家的兴亡。
1918年春,逸群在族叔和岳父伍文彪的支持下,在院子的中央建了一幢新屋。亲朋好友纷纷前来庆贺。其中,由伍文轩等七人赠送的一块书有“克迪前光”的匾额,挂于新屋中堂之上。这“克迪前光”四个大字的含义,一般理解为能够将前辈的事业发扬光大,众亲的祝词本意是勉励逸群继承周家祖先的事业并发扬光大。然而,这时的逸群则另有一番与众不同的理解和运用,即站在国家与民族的立场上,誓将先辈的革命事业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