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勤奋正直一少年
1896年8月4日
出生于贵州铜仁
由族叔扶育成人
从小爱憎分明
聪颖好学
并富于反抗精神
铜仁,是贵州高原东部一座风景秀丽的小城。四面群山环抱下,发源于梵净山麓的大小两江汇合成锦江,由西转南绕城而过,向东奔流,在湖南境内汇成沅水,注入洞庭湖。
在古老的铜仁府城中,有一条南北通向的小街叫大公馆路,小街两旁错落有致地排列着高矮不一的砖面瓦房,其中靠北头的一座院落是周家住宅。1896年8月4日(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周逸群就诞生在这里。
清朝道光年间,周逸群的曾祖父周卓然,从湖北蒲圻县杨柳村周家园迁来铜仁定居,从事油漆匾对工作。这一工艺被其祖父、父辈继承下来,并且有所发展。周逸群的祖父周贵渠是经营能手,祖母是佃耕农的女儿。他们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积蓄了一些资本,于是在铜仁城附近农村购置了田产,又在城里修建了几栋房屋。到周逸群的父亲周自本执掌家业时,虽然家境每况愈下,然而全家依然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
铜仁今貌
周逸群出生的时候,由于清王朝极端腐败没落,加上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洋货”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了严重冲击。因此,周自本从事的油漆匾对生产日趋艰难。在周逸群未记事时,父母因劳累成疾,先后离开了人世。几位族叔的家境虽然没有他家那样富裕,却也读了一些书,如周自炳、周自谦、周自香等颇有学识。后来他们给逸群以启蒙教育,灌输进步思想,对逸群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世纪初,铜仁只有私塾,没有新学堂。当时,未到入学年龄的周逸群有了念书的欲望,但他看到读私塾的学童每天都要给“圣人”作揖下跪,不愿去私塾读书。五岁那年,族叔们为满足逸群的求知欲,就由周自炳先生指导他在家自学,族叔对逸群的谆谆教诲,体现在题赠给他的两副对联上:一副在他住室的窗户两旁——“尽日望云心不系,有时看月夜方闲”;另一副贴在住室内间的门上——“观书到老眼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这两副对联成了逸群求知的座右铭。
周逸群自学期间,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识字、读书、练字。他勤学善思,读书专心致志,每天要写许多页毛笔字,写完后主动请叔父批改。周自炳先生总是逐字批改,写得好的,加圈鼓励,写得差的,亲自指点。有一天晚上,逸群在油灯下聚精会神地看书,连叔父来到他身边很久都未发现。他一有机会,就天南海北地提出一些问题,请叔父解答。周自炳先生也总是循循善诱地启迪、讲解。叔娘则在一旁为逸群拨亮油灯,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料,不是母亲,胜似母亲。逸群还善于接受新生事物,未记事时就爱听说书,经常挤在人群中听人说唱一些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显露出他对历史特有的兴趣。
周逸群的家,是一个不大的庭院,前面当街是一片草地,后院靠墙的屋是他的住室,院中有一栋小楼,楼上是他的书房。书楼被花草、翠竹、果树环抱,环境十分幽静。打开书房窗户,鸟语花香扑入书房,然而他无心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更不愿去读那枯燥乏味的“四书五经”,只一心扑在族叔给他的一些进步书籍上,对诸如介绍中外历史著名人物的文章更是爱不释手。
周逸群烈士故居大门
少年周逸群
这时期,由于家庭人口少,住房宽敞,家里就把靠书楼右侧的一幢偏房租给了另一家居住。可是,这家的青年人不学好,成天纠集一伙不三不四的青年弹唱荒淫小调和黄色歌曲,靡靡之音不堪入耳,搞得整个院子乌烟瘴气,不得安宁,严重地影响了周逸群的学习和身心健康。于是,他劝说这些青年以后不要再唱这类歌了,那伙青年人不但不听劝告,反而说了一些肮脏话,使周逸群非常气愤。有一天,他飞跑下楼严厉地指责了这伙青年人。从此,周逸群又有了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1905年,铜仁出现了一批热心教育的志士仁人,积极筹办新学堂。这年,周逸群的族叔周自炳联合从日本留学回乡的
周井桐先生创办了城南小学。当时,城南小学是这个地区唯一的新学堂,实行初小、高小八年制。周逸群进入该校乙班学习。在学校他认真听讲,刻苦攻读,在家里他仍保持发奋自学的良好习惯。
东山,是周逸群习课和锻炼身体的地方。它东临锦江,三面被城区环抱,山上常青树葱葱茏茏。秋天,满山金黄色的野柿子,红漆的楼角点缀在万绿丛中。山脚西侧,有一石墩子,墩子上有一个天生的石盘,恰似石砚一般。清晨或是雨后,石盘总是盛满清澈如镜的水。石盘旁边,古人刻有“洗墨”二字。一丈之隔,生有一洞,洞内石壁上,名人书有“藏书室”三字,人们称它“仙人洞”。每天早晨,周逸群背着书包,跑步来到这里,时而朗读课文,时而活动四肢。
周逸群从小爱憎分明。在学校和同学们和睦相处,在家里与本街近邻的贫苦孩子情同手足。大家都喜欢听他讲诸葛亮治理蜀国和林则徐禁烟的故事。
铜仁东山今貌
东山藏书室
有一年,黔东地区发生特大旱灾,田地龟裂,庄稼颗粒无收,农民生活无着,只好拖儿带女,离乡背井,四处逃荒,铜仁城里的大街小巷挤满了无家可归的饥民。当时,商会筹集了一批款,准备到湖南常德购买粮食,救济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灾民。可是,这笔款却落入了劣绅郭铁珊之手。他以救灾名义,在常德廉价购买了一批大米,运到辰州后高价出售,将牟取的暴利塞进了自己的腰包。这件事引起了民众的公愤。从此,郭铁珊因投机贪利而臭名远扬,人们给他取了个外号叫“铁算盘”。
周逸群从懂事起,经过耳闻目睹,渐渐地知道了郭铁珊盘剥民众、压榨帮工的发家罪恶史,并通过这个剥削阶级的“窗口”,看到了人间的不平。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政治环境使郭铁珊及类似的“地头蛇”能为所欲为。然而,在周逸群那颗幼小的心灵里却不能容忍。他和同伴们编了一首顺口溜来讽刺郭铁珊: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使民主的精神和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渴望中华民族从此将会出现一个光辉灿烂的前景。然而,由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它只赶跑了一个皇帝,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并没有完成。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传教士开始在铜仁修建教会学校、教会医院、福音堂、天主堂,声称无私地把文明、幸福和昌盛“奉献”给贫苦落后的中国人民。其实,他们打着慈善事业的招牌,披起传教士的外衣,对中国人民进行思想和文化侵略。少年时期的周逸群,目睹洋鬼子在自己家园横行霸道,激起了他无比的愤怒,并进行了切实的反抗。一次,他带领几个要好的同学,来到中南门“福音堂”门前,用石头砸烂了“福音堂”的玻璃窗。
1913年,周逸群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城南小学,考入贵阳南明学校中学部。毕业典礼这天,学校组织了毕业班的学生游行。周逸群胸前挂着红绸大花,骑着高头大马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列,英姿勃勃。全城老幼都以羡慕的目光、热烈的掌声,并鸣放鞭炮,祝贺获得“秀士”公民资格的一批少年,把国家富强的希望寄托于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