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第16课 烽火岁月的记忆
所属图书:《乌当人文读本(试用)》 出版日期:2017-08-01 文章字数:3550字

第16课 烽火岁月的记忆

百宜红军烈士陵园

百宜红军烈士陵园,距离百宜镇政府约1千米,占地面积10104平方米,北面为林区,最高处建有纪念碑及悼念广场,南面为管理用房及集散广场。

◆百宜红军烈士陵园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935年4月5日,长征途中,经过乌当的红军主力右路军,由百宜拐九至龙里,驻扎百宜期间,与国民党中央军吴奇伟纵队梁华盛师的三个团相遇。为掩护红军主力抢渡南明河下游的宋家渡和河尾巴,进入龙里县境内,甩掉敌军的围追堵截,实现战略转移,红军采取“边打边卫”的战术,与敌军展开了长达6个多小时的激战。

在“百宜战斗”中,国民党中央军与红军双方参战官兵数千人,敌军动用飞机轰炸,用大炮、机关枪袭击红军,红军用步枪、机关枪英勇还击,边打边撤,战区范围约10平方千米。战区弹雨横飞,多处山头撒满了子弹壳。据百宜拐比村布依族老人王廷志回忆:当时他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红军与国民党中央军在拐比村的青杠山一带展开战斗;战斗快结束的时候,他和几个小伙伴跑到山上去捡子弹壳,一个伙伴的屁股上还挨了国民党中央军的一枪;晚上,村子前边的水碾坊里住满了红军的伤病员。

据当地老人回忆,红军进入百宜境内已是晚上,为了不惊动百姓,他们就在村边或百姓的屋檐下面宿营。第二天,红军还采用书写大幅标语等方式向百姓宣传革命道理,主动与留在家里的老人交谈,为老人担水、扫地、劈柴等,人们认识到红军是穷人的军队,于是很多当地人纷纷为红军带路,给红军送柴禾和粮食等。

张文英老人将受伤掉队的红军战士钟士洪先藏在自家楼上,然后又将他送到拐九大河边的山洞里,为他送了半个月的菜饭的感人故事,至今在百宜传为佳话。

“百宜战斗”结束后,红军和国民党中央军撤离百宜,当地贫苦农民怀着悲痛的心情,冒着生命危险,将战斗中壮烈牺牲的红军烈士遗体就地掩埋。1973年3月,中共百宜公社委员会将当年分别埋葬在拐比村青杠坡和百宜盐行街后的红军烈士的遗骨,迁葬于百宜街后山的石关井,1984年10月,百宜红军坟被列为乌当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清明节,中共百宜乡委员会、百宜乡人民政府,再一次将红军坟迁葬于地势开阔、风景秀丽的石牛山上,由过去的土墓修建成石墓,作为该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由乌当区民政局承办修建的百宜红军烈士陵园竣工,红军坟迁至今烈士陵园内。2015年被列为贵阳市十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羊昌黄连抗日标语

◆古树晨曦

羊昌镇黄连村,是一个掩映在群山峻岭、苍松翠柏中的布依村寨。这里有100余米落差的落水潭瀑布,有千年古银杏树,有翠柏、沙棠、枫树、青杠组成的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树群,还有青瓦木楼处处凸现布依民居风格的农家小院;这里还是1940年中共地下组织建立的中共旧址所在地,至今还留有他们当时书写的“还我河山”标语。

◆黄连抗日标语

在战火纷飞的1940年7月,中共思南县地下党支部遭国民党破坏,在敌人穷追不舍的紧急情况下,贵州省工委安排中共地下党员邵冠群(又名邵纯)、肖世平、戴志纯转移到羊昌镇黄连村黄连小学,他们以教员的身份作掩护,隐蔽下来。之后,即建立了中共贵阳黄连临时第一党支部,他们一边教书,教学生唱抗日歌曲,组织学生阅读进步书籍;一边组织进步青年教师、青少年学生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他们利用晚上的时间走村串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抗日战争形势等。一时间,《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和抗日救国的革命歌声响彻村里村外;黄连村举行了“抗日寇,反内战”火炬游行活动;进步书刊、革命言论、行动纲领,很快进入寻常百姓家……

1941年春,地下党支部在学校的岩壁上写下了两条激励人心的大标语。一条为“当兵去打日本鬼子”,由于这条标语写在较低的石壁上,经多年风雨侵袭,加之人为触摸,字迹已很模糊。另一条“还我河山”四个大字,每字约一平方米,百米之外就能看见,因写在悬崖绝壁之上,故较好地保存了下来。新中国成立后,黄连村村民在原字迹上用红土描填,使之更加清晰。

1941年5月,临时党支部引起了国民党当局警惕,邵冠群被反动当局撤销了黄连小学校长职务。为免遭反动派迫害,邵冠群等人被迫离开,黄连临时党支部停止了活动。

铭记历史,离不开那些唤起我们记忆的遗迹。黄连村的深山峡谷中,至今仍留存当年抗击日军的标语,它们是这片土地抗击侵略、抵御外辱的历史见证,成为最珍贵的实物史料。抗日标语“还我河山”,历经64年的风雨,不仅没有淡去,反而更加清晰,它见证了共产党人追求真理、救亡图存的爱国壮举,更见证了当地百姓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戴之情。

金芳云烈士墓

在东风镇云锦村小龙井组,新添寨至原贵州牧校公路右侧38米处,有一处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墓地。墓地由碎石堆砌,直径约4米,坐北朝南,上刻有“金芳云烈士墓”六个大字。

金芳云,女,汉族,生于1928年9月30日,东风镇云锦村人,牺牲于1949年11月11日(即国民党贵州反动当局逃离贵阳前夕),时年21岁。

金芳云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先入小龙井小学初小,后入洛湾小学读高小一年。1942年,跳级进入贵筑中学。1944年,考入贵州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学习。1947年从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金芳云在贵阳实验小学任教。

◆金芳云烈士墓

金芳云就读中学期间,得以接触更为广泛的社会现实。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受到的种种屈辱,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自日寇侵华以来,国家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灾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救国运动,为解放大多数受压迫的劳苦大众所作的努力和付出的牺牲,激发了她的爱国热情,更坚定了她奋发读书、励志图强的决心。在贵州省立女子师范就读期间,她真正接触到党的组织,并在组织的安排下,参与了营救革命同学安全转移的任务。抗战胜利后,她又被安排在贵阳从事反对国民党当局的各种宣传活动。

1948年,金芳云在贵阳负责与从事农村武装暴动的同志进行联络,与贵州省工委书记张立直接联系。在地下党设于猪头巷(今复兴巷)的联络站“神仙洞”中,金芳云一直工作到1949年3月为止。7月9日,金芳云与其他同志被敌人抓捕,并被投入贵阳中山公园监狱。11月11日,金芳云英勇牺牲。

金芳云牺牲的第四天,贵阳解放了。1949年底,贵州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举行了金芳云烈士追悼会。中共贵州省工委原书记张立在回忆金芳云烈士时,非常感慨而又沉痛地说:“金芳云是个好同志,是个好团员,是个好姑娘,是党的好儿女,可惜牺牲了!”金芳云把她的聪明才智和宝贵青春无私地奉献给了党,奉献给了革命,奉献给了贵州人民的解放事业,她不愧为贵阳人民的优秀儿女!

在狱中,金芳云同志虽遭受种种酷刑折磨,依然坚贞不屈。新中国成立后,贵阳市政府妥善掩埋了金芳云的遗体,后又由她的亲属将遗体迁到今天的小龙井。烈士的英魂,凝视着她生长的故土,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向前……

偏坡烈士墓群

◆偏坡烈士墓群

在偏坡布依族乡偏坡村公墓内,有5座烈士墓。墓的主人为刘邓大军五兵团的5位战士:姚明礼、杜锡明、李仁福、杨培发、李元青。5位烈士的英魂为何会埋葬于此?这得从贵阳的解放战争说起。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举行。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这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然而在离天安门2000多千米的西南方向,贵州贵阳尚未解放。直到1949年10月23日,刘邓大军下达《进军川黔的作战命令》,要求第五兵团于11月15日前攻占贵阳。11月1日,解放军在川湘鄂边和黔东同时发起攻势,迅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防御,到11月15日,第五兵团几乎兵不血刃就解放了贵阳。然而和解放全国大多数城市的情况不同,更残酷的军事斗争发生在贵阳新生政权成立后的一段时期。贵州本是国民党统治的大后方,特务、封建会道门 [1] 、保甲组织遍布各地,加之解放时间较晚,从全国各地逃来不少国民党的人员,这些人聚集转化成匪,控制着全省近半数县城和大部分乡村。这5位战士就是在执行剿匪侦查任务中,与数倍于我军的土匪遭遇。战士们英勇战斗,终因子弹耗尽,五战士伤残被俘,英勇不屈,惨遭杀害,后由本排全体战士以及村民将他们安葬于此。

五烈士墓原为土墓,2006年,偏坡布依族乡人民政府用水泥瓷砖把它们围砌成长方形墓,并重新树碑纪念。墓群现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是因为革命烈士的鲜血,才有了今日偏坡乡布依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偏坡人民也没有辜负烈士们的英魂,正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建设着美好的家园。

课后活动

清明时节,请到烈士陵园扫墓,缅怀革命先烈!


[1] 封建会道门:指以宗教异端信仰为纽带的民间秘密结社,因多以教、会、道、门取名而简称“会道门”。

乌当人文读本(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