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第3课 水东文化
所属图书:《乌当人文读本(试用)》 出版日期:2017-08-01 文章字数:1746字

第3课 水东文化

水东的领地范围

乌当风光秀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宋、元、明三代,统治这片土地的是宋氏土司。宋氏土司长期统治鸭池河以东(今贵阳地区及龙里、贵定等地),故得名水东宋氏,由于其衙署长期设于洪边寨(原乌当区政府一带),又名洪边宋氏,因元末明初担任贵州宣慰使职,又称宣慰宋氏。

水东宋氏鼎盛时期,除管辖水东、贵竹等十长官司外,还亲领洪边十二马头(今开阳),其地域包括今贵阳市的乌当区、开阳县、花溪区东部,以及黔南自治州的龙里、贵定两县和福泉市的西南部。其中有7个长官司由宋氏家族旁支任长官。正统元年(1436年),朝廷还将由流官管理的程番等10个长官司(今黔南州惠水县)改属宋氏管辖,水东洪边宋氏的辖境和控制地区方圆近一万平方千米。

◆宋氏别业遗址

宋氏土司的兴亡

北宋初,河北真定人(今正定)宋景阳奉命征伐都匀、蛮州(今开阳)等处,将乌蛮逐出蛮州。事后宋朝政府设置“蛮州”总管府,以宋景阳为都总管。宋景阳即为水东宋氏始祖。元代,宋氏后裔宋隆济因不满元朝暴政,起兵抗元,被他的侄子宋阿重出卖,抗元运动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宋阿重因为有功于元朝,被元朝政府任命为顺元宣抚同知,设衙署于同知衙(今开阳县双流镇白马村)。自此,宋阿重取代宋隆济统治水东。

明初,宋阿重之孙宋钦与水西安氏霭翠共同归附朝廷。明朝以二人同为贵州宣慰使并世袭之,令二人同迁贵州城(今贵阳市区),并明确安氏治水西十五则溪,宋氏治水东十二马头。洪武十四年(1381年),30万明朝大军取道贵州平定云南,留重兵驻守贵州。次年,设置了最高地方军事机关贵州都指挥使司。1426年,宋氏土司宋斌主动将宣慰司衙署由贵州城迁往城郊的洪边寨,以实际行动支持明王朝在贵州的统治。

1621年,宋万化袭土司职,为水东宋氏第十八任土司。稍后,宋万化随水西安邦彦反叛,先攻下龙里,继又参与围攻省城贵阳,后被擒斩。其子宋嗣殷擅袭土司职又叛,明军攻破宋氏故地洪边寨,宋嗣殷将衙署迁杨黄寨(今开阳县城)。1630年宋嗣殷被擒斩,明朝于次年革除宋氏土司职,结束了宋氏对水东地区长达650余年的统治。

◆北衙门洞遗址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三代中央政府经营西南边疆,巩固国家统一的一项重要举措。明初,宋氏土司及时归附朝廷,顺应国家统一的潮流,因而发展壮大。明末,宋氏土司反叛朝廷,最终覆灭。

水东的文教建设

水东与播州(今遵义)地域相邻,加之水东宋氏与播州杨氏世代联姻,交流频繁,因此水东的文化开发较早。自明初归顺朝廷后,水东历任土司秉承耕读为本的情怀,努力发展农耕经济。同时,他们以开放的胸怀、开明的态度自觉接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坚定不移地贯彻明王朝“文治教化”政策,大力推进文教建设,使得水东地区的文化教育日趋繁荣。

明代以前,贵州教育极其落后,整个贵州仅有一所儒学,即元仁宗黄庆二年(1313年)建于顺元城(今贵阳)的顺元路儒学。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对贵州的教育相当关注。水东宋氏和水西安氏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支持朝廷,在原顺元路儒学旧址建贵州宣慰司学。宣慰司学尊孔崇儒,促进了儒家文化在贵州的迅速传播。1481年,宣慰使宋然、安贵荣等不惜重资,扩建贵州宣慰司学,历时8年,于弘治三年(1489年)竣工,办学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在洪边宋氏和明王朝中央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贵州教育一步步走向兴盛。史载,从明初至崇祯三年(1630年),贵州共建官学47处,各府、州、县、卫、司遍立学校,培养人才。贵州独立举行科举考试后至明末,百余年间,出了82位进士,800余名举人。在这种向学风气的影响下,宋氏土司也涌现出一些颇有建树的诗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宣慰使诗人宋昂与其弟宋昱。

拓展悦读

宋昂,字从俯,号省斋,与其弟宋昱一同受教于福建籍教师廖驹。

通过长期的勤学苦练,宋昂虽居于偏僻的贵州,却成为一位著名的诗人。现录其诗一首,供同学们品鉴。

贵阳出征

金印垂鞍事远征,霜威凛冽路澄清。

寇公门下多英俊,范老胸中富甲兵。

旌节漫随霞彩动,戈矛争向日光明。

春风二月城南陌,伫听诗歌猃狁平。

课后活动

请探寻宋氏土司在乌当留下的遗迹,并就其保护工作提出1—2条建议。

乌当人文读本(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