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北京大学的奠基人李端棻
“大教育”思想的开创者
◆李端棻
李端棻(1833—1907),贵阳人。年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从小热爱学习,30岁考中进士。他的叔父李朝仪是个清正廉明的好官,对他关爱有加,故李端棻深受叔父的影响。同治、光绪两朝,李端棻皆被委以重任,历任云南学政、监察御史、刑部侍郎、工部侍郎、仓禀总督等职。
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危机,变法图存成为当时社会共同的呼声。李端棻认为国家改革必须要从教育入手,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强盛的关键。1896年6月12日,李端棻奏《请推广学校折》,请立京师大学堂,仿照西方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国家发展的新型人才。实际上是倡导开展社会教育,是“大教育”思想的开端。支持新法救国的光绪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在全国施行。
资料回放
《请推广学校折》摘要:“时事多艰,需才孔丞。请推广学校,以励人才而资御侮。”指出人才之多寡,系国家之强弱,中国济世伟才之贫乏,非天之不生才,而是教之之道未尽也。李端棻认为,要造就异才,还需要有以下几项与设学校相配合:一是设藏书楼(图书馆);二是创仪器院(实验室);三是开译书局;四是广立报馆;五是选派游历。以上各项如能相辅相成,切实施行,“十年以后,贤俊盈廷,不可胜用矣,以修内政,何政不举?以雪旧耻,何耻不除”?此折开清末建立学校系统的先声,影响巨大。
创建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在李端棻的奔走呼号下,京师大学堂于1898年在北京建立起来(辛亥革命胜利后,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这是中国近代文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事件,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废科举,兴学堂”的历史潮流滚滚向前,近代教育由此兴起,一直延续至今,影响极其深远。
时至今日,北京大学校史陈列馆的第一馆便是“李端棻”馆,以纪念这位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巨大贡献的贵州贵阳人和曾经的乌当人。
李端棻与戊戌变法
李端棻忧国忧民,全力支持戊戌变法。当时“朝中言变法者,二品以上唯端棻一人”。他推荐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参加变法,从而推动了维新变法。
李端棻慧眼识才,提携梁启超。在与梁启超的言谈中,知梁启超胸怀大志,忧国忧民,爱其才而生联姻之意,将堂妹李蕙仙许配给梁启超。他们常常娓娓而谈“西学”,侃侃而论“维新”,心意相印,志同道合,成为忘年之交。戊戌变法总共推行了103天,便被慈禧太后扼杀于摇篮之中。李端棻因保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参加变法而获罪,被解职离京,发配新疆。
资料回放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贵州人的文化自信
1901年,李端棻回到贵阳。此时他已年逾古稀,仍然不忘振兴教育,决心在家乡培养一批有为之士。1904年,他联合贵阳士绅华之鸿、任可澄、于德楷、唐尔镛等人,将原贵阳府学改为贵阳中学堂,1906年改为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即今天的贵阳一中的前身)。
李端棻一生致力于办学,培养人才。一位学者这样评价:“李端棻不仅仅属于贵州,他更应当属于近代中国,属于中国近代改革运动史……”今天,安静简朴的李端棻墓,让贵阳人由衷的景仰!
◆永乐乡李端棻墓
如今,虽然李端棻墓地不再属于乌当辖地,但乌当人会永远崇敬李端棻!
课后活动
请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李端棻与教育有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