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第9课 一代名臣唐树义
所属图书:《乌当人文读本(试用)》 出版日期:2017-08-01 文章字数:1788字

第9课 一代名臣唐树义

良好家风

◆唐树义像

唐树义,字子方,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出生于遵义,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中举,后从政,是一位体恤百姓、品行高洁的清官。

唐树义之父唐源准也是一位爱国爱民的清官。清嘉庆三年(1798年),唐源准中举,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起历任广东阳山县知县;署英德、清远等县知县,钦州知州和廉州海防同知,世称“阳山公”。

唐树义从小在严格的家教环境中成长。13岁时,父亲唐源准亲手为他编撰蒙学课本,并严令一笔一画抄录背诵,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尝闻君忧臣辱,君辱臣死。此千古人臣之大义也!”

家世繁华

与唐树义深交者,大多是名流显宦。例如,清代名士吴文镕、黄辅辰、黄彭年父子、曾国藩、左宗棠、骆秉章、胡林翼、王柏心等。世人敬仰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既是唐树义的上司、伯乐,也是他肝胆相照的好朋友。无论林则徐顺境逆境,唐树义皆与其荣辱与共、坦荡相依。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秋,林则徐因“虎门销烟”获罪,遭到了革职、流放等不公平的处置。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夏末初秋,林则徐发配新疆,途经甘肃时,唐树义正好任兰州道道员。他派出专人,在百里之外迎候备受委屈的上司兼好朋友。在《林则徐日记》中,记载了这对老友相聚的点点滴滴,例如宴饮聚会、题赠书法墨宝及吟诗著文,等等。

唐树义为官28年,先后在湖北、甘肃、陕西担任过知县、知府、道员、布政使、按察使等职务。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唐树义代理湖北巡抚期间,湖北遭遇洪灾,四十多个县发大水。唐树义废寝忘食地赈灾,终积劳成疾。更因与总督赈灾意见不合,遂于次年冬告病还乡,在贵阳堰塘坎修筑“待归草堂”闲居养老。“待归草堂”,人称“唐家花园”——这是湘川唐氏由遵义迁居贵阳后的主要落脚地。在此之前,唐氏已在远郊水田坝“成山草堂”定居。

◆1818年,唐源准任广东阳山知县时,写给儿子唐树义的家训

关心桑梓

唐树义不仅是清正廉洁的官员,而且是清代中晚期著名的诗人、学者。著有《梦砚斋遗稿》《待归草堂诗文集》《癸甲从戎录》等。

唐树义曾资助学者周作楫编纂《贵阳府志》。唐树义殉难后,其子唐炯继承他的遗志,继续资助郑珍编纂《播雅》,在唐炯的帮助下,《播雅》正式刊印问世。郑珍把唐树义的遗作编为一卷,殿诸《播雅》之后。因此,刊印行世的《播雅》,由早年的24卷增为25卷。

著名学者莫友芝编纂的《黔诗纪略》,其文献价值、文学价值与《播雅》同等重要。这部诗歌巨著也受益于贵阳成山唐氏。咸丰三年(1853年),唐树义辞官回贵阳赋闲时,曾允诺出资刊印《黔诗纪略》。唐树义殉职后,其子唐炯子承父志,起起落落历时16年,资助莫友芝完成了该书的编纂校订工作。

资料回放

《贵州汉文学发展史》一书中,在《道咸贵阳词家》这一章节记述了成山唐氏及唐树义的文学成就:“……遵义唐氏代有诗人,也有善倚声者。唐惟安有《敬亭诗余》,惜已佚。其族曾孙唐树义有《梦砚斋词》一卷传世。唐树义,原籍遵义,后移居贵阳。其诗多艳逸风情,体近‘香奁’。而词则多豪博放旷之气。赠答怀旧和咏古之词多,而纪游写景之作少。咏古之作,以《金缕曲·郭汾阳墓》为佳。咏物之作有《前调·眼镜》《金缕曲·闺中咏灯花》等,以小喻大,生趣盎然。写景之作有《齐天乐·磁州道中》。”

曾国藩创办湘军,曾邀聘莫友芝担任幕僚。清同治九年(1870年),莫友芝出任扬州书局主校刊,此时,唐炯以四川总兵身份,率部援黔剿匪。其间他寄白银五百两给莫友芝,作为《黔诗纪略》的刊资。清同治十年(1871年),莫友芝辞世,其子莫绳孙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将《黔诗纪略》付梓。

唐树义、唐炯父子前赴后继,资助郑珍、莫友芝刊印问世的《播雅》《黔诗纪略》,是两部重要的文学巨著,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在灿烂的历史星空下熠熠生辉,增加了贵州人的文化自信。

拓展悦读

唐树义诗两首

寄怀赵直夫孝廉本扬,时归黔中

京国一挥手,飘然数友生。

江山余倦客,风雨动诗情。

北地消寒会,西溪载酒行。

输君归未得,愁听鹧鸪声。

题杨一泉二尹《黔昌红袖添香图》

一官迢递越仙霞,十载闽云鬓欲华。

往日风流犹忆否?高斋深柳一枝花。

课后活动

请收集古今中外著名的“家训”,并开展一次主题交流活动。

乌当人文读本(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