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第4课 屯堡文化
所属图书:《乌当人文读本(试用)》 出版日期:2017-08-01 文章字数:1683字

第4课 屯堡文化

羊昌屯堡的由来

◆羊昌屯堡遗址

羊昌屯堡文化,是指以羊昌镇马堡为中心的屯堡人的文化现象。明朝时期贵州前卫左千户所驻地在今羊昌镇小寨村的马堡。乌当区留存下来的屯堡文化,在马堡和距其不远的羊昌、谷溪保存得相对完整。

明朝初年,云南还存在元朝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政权。洪武四年(1371年),为了控制云贵地区,根据时任曹国公李文忠的建议,朱元璋在今贵阳设置贵州卫,与成都卫、武昌卫互为犄角,息息相通。洪武十四年(1381年)八月,朱元璋下令由傅友德率大军攻打盘踞在云南的元朝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洪武十五年(1382年)正月,云南平定。随后,明朝政府在贵州建立贵州都指挥使司,设立大量卫所,作为在战略上控制云贵的后盾。

据统计,明朝在今天的贵州境内,陆续设置了29卫。其中,与乌当相关的是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于宣慰司城(贵阳)西南隅设立的贵州前卫。贵州前卫的左千户所当时管辖今乌当区羊昌镇、新场镇,开阳县禾丰乡、南江乡等地10个百户所。这些设置在贵州的卫所实行了屯田制,称为“军屯”,后来又增添“调北征南”的“民屯”,以粮换盐为业的“商屯”,这些屯田的军民及他们的后代便成了乌当的屯堡人。

明朝政府建设屯堡的初衷是为了镇远戍边。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来自江南和中原的汉族移民与贵州的少数民族共同生产、生活,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巩固了祖国的统一。

资料回放

关于卫所建制《明史·职官志》中称:“(洪武)七年,申定卫所之制,每卫设前、后、中、左、右五千户所,大率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一千户所,一百一十二人为一百户所,每百户所设总旗二人,小旗十人。”

屯堡妇女的服饰与头饰

◆凤阳汉装

屯堡妇女的服饰被称作“凤阳汉装”,保留着明代服饰的显著特征:大开襟长袍,一尺来宽的大袖子上,用五色彩丝绣出多种花纹滚边;长袍两边开叉,延及小腿肚。服装色彩多样,有蓝色、绿色、藏青、藕荷诸色。长袍外还常年系着蓝色的围腰;腰间有一根两米多长的黑色丝绸系腰。裤子多为蓝色,裤脚也有绣花滚边。鞋的样式颇为讲究:夏天穿布凉鞋,其他季节穿绣花鞋,鞋底为多层布片垫成,麻线纳密点,鞋帮多以蓝色、青色或绿色为底,绣上色彩斑斓的鸟兽虫鱼图案。布凉鞋两侧镂空,花鞋由两层白布卷成高统连着鞋帮,形成统靴样式。

屯堡妇女的头饰非常有特色。未婚少女,多梳一条大辫子,头上少有饰物。结婚时,妇女要“开头”,拔去脸上的汗毛和额前部分头发,眉毛拔成八字形;两鬓之发搓成两绺,上挽而盖住大半耳朵,脑后头发挽成圆髻,用马尾编织的小网罩住,插上梅花簪固定。这样的发型,屯堡人称“三绺头”,戏称“凤头髻”。妇女一般外包青帕,显得庄重。有的挂耳环、戴手镯或戒指。

◆凤头髻

汪公崇拜

羊昌屯堡的居民,多半来自江南,他们的民间信仰既与汉民族的主流文化相似,又富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中最有特色的要算是汪公崇拜了。

汪公崇拜,是羊昌屯堡人长期留存的一项比较普遍的民间信仰。汪公本名汪华,唐初受封越国公。隋末农民大起义期间,汪华募集十万雄师,保境安民。唐朝建立后,又主动投诚,受唐高祖、太宗信任,因而受封越国公。唐朝时期江南地区已有了汪公崇拜的习俗。以后各朝代,相传民间倍受其庇护,汪公崇拜的影响也日益扩大。明初屯军贵州,设卫、所和屯堡,屯堡人把汪公信仰移入贵州,历年祭祀活动不断。形式丰富多彩的“汪公文化现象”,成为黔中屯堡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唐越国公汪华

祭祀汪公的活动,最有趣的是背汪公。每年正月初八到十八日,是祭祀汪公的日子,其间会举行多种活动。村民搭台唱戏,要接汪公神像来赏戏。在戏台对面搭观戏台,邀请品德端正、身强力壮者去庙中背汪公的神像,安置在观戏台上,给汪公披上新绣龙袍,台前上香供奉,让汪公像面对戏台,与院坝中的群众同赏戏同欢乐。

课后活动

请收集有关屯堡文化的资料,做一份手抄报。

乌当人文读本(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