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成山文化
忠孝成山
自明末清初以来的400年间,以唐廉、唐树义和唐炯为代表的唐氏家族,为我们深刻诠释了传统文化的意义。唐氏家族原居遵义,清朝道光年间,唐树义葬父于成山,自此唐家定居贵阳远郊水田坝,并以成山为家族墓园,故而又称成山唐氏。
◆唐氏家族全家福(民国初)
成山唐氏人才辈出。唐树义为官清正,尽忠竭诚于国家。唐炯文武双全,为西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唐炯的后裔亦不乏名流显宦。唐尔镛,辛亥革命后曾任北洋政府教育司司长。唐尔镛热心文教事业,是贵州近代教育的奠基者之一,不仅参与创办贵阳一中,还创办了贵州最早发行的报纸《黔报》。唐尔铜,辛亥革命前出任大清银行清理处总办,民国二年(1913年)被南京临时政府任命为中国银行总行行长。唐尔锟,唐炯的长孙,曾在民国初年被北洋政府任命为“贵州护军使”。
随着时光的流逝,曾经在历史舞台上大放异彩的唐氏家族早已是繁华散尽,但是成山唐氏传承下来的忠孝精神必将绵延不绝。
◆《忠孝成山》书影
资料回放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指的是孝顺父母,这是为人子女的本分;悌,就是兄弟姊妹之间要相互友爱;忠,就是要忠于祖国和人民;信,就是对朋友言而有信,不可失去信用;礼,是礼节,从小处讲就是见到人要有礼貌,从大处讲则是要遵纪守法;义,是说人们应该有正义感,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廉,是廉洁的意思;耻,既是说羞耻,也是讲自尊自重。由此可见,所谓“八德”,其实就是处理个体或者个体与社会的行为规范准则。
成山草堂
成山草堂又称成山别业(俗称“唐家大院”),位于乌当区水田镇竹林村蔡家寨。创建于清道光初年,光绪初年曾改扩建。历史上,成山草堂是一座规模宏大、传承有序的乡间别墅,世代由长房长孙继承管理,其职责是对祖墓的看管、保护和维修。
◆水田蔡家寨
成山草堂原建筑面积5亩左右,现仅存约700平方米,原由正房、东西厢房、祠堂和门楼组成一座四合院,现存正房、门楼及东厢房。正房坐北向南,为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顶,青瓦覆盖,两层楼,上、下有廊,五开间。正厅对开的四扇大门上,分别有“一品当朝”“禄位高升”木雕字样镌刻其中。
出于保护祖墓的需要,唐氏家族后人对祖墓的具体地点三缄其口,对外仅以“成山”二字虚以掩饰。知其底细者寥寥无几,仅限唐氏至亲密友,如清代的郑珍、莫友芝、陈钟祥、黄彭年、王人文、张之洞,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杨覃生、凌惕安等。其中,王人文曾任“护理四川总督”,张之洞曾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二人皆为唐家女婿。
◆唐家大院
资料回放
根据《贵州通志·古迹志》记载,成山草堂的诞生,主要是源于唐源准落葬成山。关于葬父的过程,唐树义在其著作《梦砚斋遗稿》中有这样的记载:“兹山土色皆红,容棺处间黄白赤泥,人咸称为福地。……且距省会四十五里,异日,虽势家亦无从夺焉!”
唐树义在其著作中说道:“异日,虽势家亦无从夺焉!”翻译成白话文,大致意思就是:将来,任何一种势力或者任何人,都无法抢占(或破坏)我成山墓园这块风水宝地。令人惊讶的是,193个年头后,老人家自信的论断得到了佐证,“成山草堂”、成山墓园和唐炯当年办团的朝阳寺遗址,分别被列为乌当区和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与现实相互照应,在“贵筑水田坝”演绎了一段人文佳话!
唐炯葬父
◆唐炯遗像
唐炯(1829—1909),字鄂生,唐树义的儿子,成山唐氏最杰出的代表,光绪年间官至云南巡抚。
咸丰四年(1854年)正月,湖北布政使唐树义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殉难,依照唐树义遗嘱,唐炯在祖父唐源准墓的左侧为父亲设立了“衣冠冢”。
这年五月,正当唐家操办唐树义的丧事时,突然接友人从湖北咸宁来书相告,湖北抚标(巡抚直接指挥的部队)军功萧逢春,于金口下游水域意外寻得唐树义骸骨。唐炯的母亲刘太夫人闻讯,当即命家中丧事暂停。由唐炯前往湖北,核实此事真伪。唐炯于十一月十八日抵达金口,随即遍访当地乡民,了解父亲死难详情。萧逢春告诉唐炯,9个月前,当他在沙洲上装殓唐公遗体时,尸身尚未腐朽。唐炯随萧逢春来到葬地开棺敬验。这时,肌肤多已腐化,不过,仅就体态形状也略可辨识。但是唐炯终不敢完全相信,于是把遗体运至汉阳崇福寺中,按民间流行的“滴血验亲”方法进行验证。认亲确定,唐炯抚尸大哭,悲痛万分,决定将灵柩运回贵阳。
唐炯以办团练起家,数年间军功卓著,由是,唐炯步入仕途。光绪九年(1883年),唐炯任云南巡抚,后又被光绪皇帝授“太子少保”衔,达到其一生仕途的顶峰。
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年轻的唐炯不顾个人安危,辗转千里把父亲的灵柩从湖北运回贵阳安葬,由衷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挚爱。
拓展悦读
时局动荡的清末民初,成山唐氏长盛不衰,与其家庭教育密不可分。现选录唐树义写给儿子唐炯的一首词供同学们鉴赏。
前调·寄炯儿
寄语娇儿女。算三旬,平安已过,锦官城里。暑雨炎风无恙否,眠食皆当留意。况蜀道,崎岖之至。帽影鞭丝宜检点,莫登山临水恣游戏。言不尽,语应记。
此行至竟因何事。趁秋风,五光十色,珍珠满纸。斫桂斧头磨就了,稳折一只高举。才算是,读书种子。两字登科先报与,惹尔翁一笑掀髯起。休忘也,早衰矣。
课后活动
请进一步探究忠孝文化,并交流分享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