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奢香
4月的大方,漫山的杜鹃染红了山野,一望无涯,热烈而温暖,美艳而高雅。这种与啼血的鸟儿有着相同名字的花朵,在杜鹃啼破嘴唇后,就如血绽放了。古蜀传说中,鸟儿杜鹃是蜀王杜宇的化身,杜宇被夺走帝位后,归隐山野,每年春耕时节化鹃归来,催民“布谷”,其吻染血,其声哀婉。这是个很悲情的故事。我常常想,为什么这花和这鸟有着相同的名字?是否这花也和某人有着冥冥的联系?我愿意牵强地将之想象为是鸟儿的血染红了花朵,我愿意牵强地将之想象为这些花朵是为一位美丽的彝族女杰而绽放的。
在明一代,中央王朝于西南及中南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推行土司制度,任用当地少数民族头人为土官,羁縻而治。今贵州境内,计有贵州宣慰司、思州宣慰司、思南宣慰司、播州宣慰司等四大土司。安氏和宋氏分掌贵州宣慰司之水西与水东(鸭池河以东为水东,以西为水西),田氏踞有思州与思南,杨氏雄霸播州。明郭子章《黔记》称“环贵州而居者,国初有四宣慰,安、宋、田、杨,皆豪族也”。据《明史·贵州土司列传》记载,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诏时任贵州宣慰司的蔼翠“位各宣慰之上”。蔼翠,传为罗甸王之后,其后裔即为水西安氏。有妻名奢香,系四川蔺州宣抚司奢氏之女,贤淑美丽,十七岁时嫁入贵州。奢香二十三岁时,蔼翠死,“妻奢香代袭”。在代夫行贵州宣慰使事的十五年间,奢香审时度势,忍辱负重,积极有为,为国家的统一和贵州经济文化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奢香在其三十八岁时不幸病故。为了表彰她的功绩,“朝廷遣使祭之”,并封其为“大明顺德夫人”。
明初,朱元璋遣沐英等率兵三十万征伐云南,黔西北乌撒、芒部诸部欲阻其入滇,奢香却审时度势,积极支持明军过黔入滇,云南遂定,“诸郡以次来归,垂及累世,规制咸定”。时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是奢香代夫摄政的第一年,她就凭借对事态的准确认识而作出了最为明智的决断。此举促进了明王朝完成大一统,志业明太祖盛赞说:“奢香归附,胜得十万雄兵。”
奢香夫人
洪武十七年(1384年),贵州都督马晔“欲尽灭诸罗,代以流官,故以事挞香,激为兵端”。据记载,晔使军士裸香背挞而辱之。当时的奢香刚刚二十六岁,丧夫三载,如此举动对她心灵和肉体的伤害可想而知。奢香因此蒙受巨大的羞辱,彝族四十八部亦被激怒,一起聚集在奢香门下,发誓愿尽死力助奢香反叛。岂料奢香在一阵长考后平静地说:“反非吾意。”并极力说服各部谨守疆土,马晔的阴谋终未得逞。匹夫受辱,拍案而起,剑拔弩张,非勇也。小不忍则乱大谋!奢香在遭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凌辱后,仍能忍辱负重,正确处理种种关系,令人敬佩!
墓前石马
如果有人强将以上种种理解为妇人之仁,那么以下史迹足以昭示奢香的非凡见识和卓绝功绩。在交通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奢香曾由大方长途跋涉,克服重重困难,前往南京朝觐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1384年),马晔挞辱奢香的事被明太祖闻知,遂召香过问,“奢香率所属来朝,并诉晔激变状,且愿效力开西鄙,世世保境。帝悦,赐香锦绮、翠珠等”。马晔终于因为其大汉族主义的过激行为而遭受罪责,奢香遵守诺言,归来后“遂开偏桥、水东,以达乌蒙、乌撒及容山、草塘诸境,立龙场九驿”。西鄙既开,方便了川、滇、黔诸境的沟通往来,对这一区域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奢香执掌贵州宣慰司政务的十余年间,贵州与外界特别是中央的往来空前频繁,“每岁贡献不绝,报施之隆,亦非他土司所敢望也”。其子安的袭位后,继承了奢香的风范,稳定和加速了水西经济文化的发展。明太祖朱元璋说:“安的居水西,最为诚恪。”
因为与外界有着频繁的接触,所以眼界就格外开阔。奢香摄政期间,还积极引进汉族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又聘汉儒传经,奖励耕织,倡导各民族平等共存等,这些举措积极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奢香墓
一位女性,在一个男权社会里,在并不长的生命历程中,竟做了这许多事,令人敬仰!
奢香死后,葬在慕俄格城堡旧址一侧。这里原系罗甸王府,也是水西彝族的最高首府所在,因为奢香长期在这里生活,死后又葬于此,所以民间习惯称之为奢香故里。该称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百姓对奢香的爱戴。其墓屡遭破坏,又多次修复,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修建。这一次修复基本上是为奢香重新设计和建造陵墓,其风格遵照文献和彝族的信仰,凝聚着今人对奢香的怀念和景仰之情。
我曾在一个冬天的午后拜谒奢香的墓,当时杜鹃未开,寒风凛冽,我一边听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奢香事迹,一边想象着其带着随从驾着马车在山道艰难跋涉,向南京徐徐前进的情景——那也许是个冬天。两年后的一个四月,当我乘坐汽车途经大方,看到漫山的杜鹃花时,我想起奢香,我想这片于清明时节在奢香故里粲然绽放的花海,必定是天神在拜谒奢香墓时遗在人间的,它们是为奢香而绽放的。
200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