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坊与两亭美谈
李世杰牌坊
在黔西县城东门的水西公园,有一座雕刻精湛的石牌坊巍然屹立于进园的大道上,这就是路人皆知的尚书坊,习称李世杰牌坊。紧邻观文塔的绣球山下有两座与此坊相邻的亭子却鲜为人知,这两座亭子就是李世杰修建的迎官亭和去思亭。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官至兵部尚书的李世杰告老还乡时,黔西知州许学范率州署官员出城十里相迎。当时的官场中,凡有上司到来或过境,地方官员都要迎来送往,一般迎送都要出城五六里。如遇上自己的顶头上司或官位显赫的,要迎送到县境边上,东边达鸭池河,西到西溪桥。这迎来送往,设宴接风洗尘或饯行,不仅耗费时间和资财,也是助长不良风气,导致官场腐败的温床。在李世杰为官数十年生涯中,他深有体会,因此,凡在他任职的地方,他都率先垂范兴利除弊。回到家乡,耳闻目睹接送之风盛行不衰,他主动到州署与知州许学范商议革除此弊。在征得许学范的赞同后,由李世杰出资在城东里许的驿道旁修建了一座迎官亭,亭前立一石碑,上书:“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知己相交,天涯比邻。迎送到此,各奔前程。”
李世杰为亭题词作序:官以民为本,民如水,官如鱼。水竭则鱼亡,水沸则鱼烹。民以食为天,一丝一粒,民之膏血,取一分不值一分,受一钱不值一钱。……
这《迎官亭序》刻在石碑上,过往官员看了无不称颂并传抄以作座右铭。
李世杰告老还乡后,乾隆皇帝时常思念。一日,外邦进贡鲜美鲈鱼,乾隆食用时忽然想起了老臣李世杰,就下旨将鱼头赏给李世杰。也许是年迈的乾隆忘了李世杰已告老还乡,以为他尚在京城。但圣旨一下,谁人敢违?宫里立派侍卫庆成以五百里急旨,日夜兼程将鱼头送往贵州黔西。京城到黔西远隔千山万水,纵是快马专骑也得十余日才到。时值春夏之交,那鱼头送到黔西早已腐烂,如何能食?世杰为了不负皇恩,蘸了点腐汁送入口中后将鱼头葬于东山绣球山下,并覆之以亭。此亭取名“去思亭”。李世杰为亭作序:“……杰当暮年,退居故里,君仍不忘老臣,常萦怀于心,得美味而赐之同享……君臣之情,深之切也!古今帝王众多,若此爱臣之君鲜也。君臣贴心,国必昌隆……令择吉日,将君赐鲈肉供之东山,覆之以亭,以昭黔人勿忘君恩,尽忠报国,光辉中华。”
尚书坊是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下旨修建的。当时李世杰在四川总督任上,获悉此事后,世杰上疏:“……臣蒙皇恩,稍有建树,功归万岁。建坊之事,令臣惶恐。国事维艰,民生凋敝,建坊之资,乞予济民。微臣功过,皇上圣明,百姓了然,有此口碑,胜于建坊。”但是此奏疏乾隆未准,圣批:坊照建,民亦赈。
尚书坊初建于绣球山下的古驿道旁,1979年夏天被暴风折大树撞倒。1994年,地县拨款复修,移址于进入水西公园门前的大道上。坊上的两副楹联是:
坊前左右,还立有两块石碑分别记述了李世杰一生业绩简况和复修尚书坊经过。
去思亭是后来仿修的钢筋水泥建筑,因未署名,大家也只当一般凉亭,更不知建亭的美谈。
迎官亭早已无存。数年前,曾有政协委员以提案方式建议县政府拨款复修未果。因为时过境迁,那时迎送官员到边境,骑上快马也得半天时间。而今高速路小轿车,纵是迎送到省城地府也不过一两小时……何必拘泥,不复建自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