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盒砚中的历史
笔者珍藏着一方铸制于上世纪30年代的“铜盒砚”,砚为圆形,直径14cm,高3cm。砚上有张学良将军手书“翱翔远驾,御风冷然,隼击万里,鹏搏九天,张学良题”20个行书体字,盒底有一篆体“宝”字。笔者将它与1991年辽宁省档案馆副研究馆员张秀春、董蕙云和助理馆员赵杰等三人编注,由香港(中国)市场信息出版社《张学良将军手迹》一书对照,手迹是相同的。
张学良在主政东北期间,致力于东北建设,为推进现代化创办了民航、汽车制造、机器制造、国际通讯等多项民族事业。张学良将军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武能领兵打仗,文能主政,其书法、诗词有一定的造诣,曾为《东北大学校刊》、《东北交通大学校刊》题词。他不但能写龙飞凤舞的草书,还能写苍劲有力的正楷及篆体书。铜盒砚手迹则是1923年《东北航空学校》的诗作,诗的前两句描写飞机在空中展翅回旋,乘风轻飞的状态,驾驶员沉着英武神态和娴熟的技艺,接下两句进一步展现飞机的战斗雄姿。通过鹰一类凶猛鸟类的矫健飞姿,及用鲲鹏一类硕大无比的神鸟作比喻,形容飞行员驾驶战机的高超技艺和过硬的本领,形象生动逼真,画面波澜壮阔,因而使龙飞凤舞的书艺展示了诗的意境,而诗意又通过书艺的展示光彩照人。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长期关押。从浙江辗转安徽、江西、湖南,于1938年11月转往贵州修文阳明洞,他叫人找来王阳明的书及《明史》,每天除看报,关心时局发展外,埋头读书,一住就是三年。1941年5月,因生病又转至贵阳住院,病愈后又关押在贵阳黔灵山下的麒麟洞。在此期间,他还写有七绝诗作:“犯上已是祸当头,作乱原非愿所求,心存广宇壮山河,意挽中流助君舟,春秋褒贬分内事,明史鞭策固所由,龙场愿学王阳明,权把贵州当荆州。”在囚禁期间还写日记,有好几本“龙场日记”至今仍珍藏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文房四宝常与将军为伴。笔者在修文收到这方庄重、古朴、典雅的铜盒砚。石砚呈墨绿色,手触摸却细腻、滋润,涩不留笔,光滑而不拒墨,呵气能结成雾珠,且停留时间长,确具有名砚之特点。张学良将军在贵州囚禁长达七年之久,这方铜盒砚应该是他留下的,它确是一件与张将军有关的纪念物,因为它凝聚着将军的戎马生涯,铭记着将军被蒋介石长期关押囚禁的历史,它应是一件有价值的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