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达德学校
所属图书:《黔史纵横》 出版日期:2013-12-01 文章字数:1241字

达德学校

达德学校

达德学校是由具有维新变法思想的黄干夫、凌秋鹗等人于1901年在贵阳创立的“算学馆”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辛亥革命前,它是贵州传播近代科学文化知识,鼓吹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革命思想的阵地之一。辛亥革命失败后,达德学校进步师生坚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反对军阀统治,传播反帝爱国思想。在“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中,达德学校在提倡白话文、反对封建礼教、传播民主与科学、主张妇女解放等方面,都成为贵州的先锋。

“五四”爱国运动消息传入贵阳后,聂鸿违、康德馨两位“学运”代表也随即到达贵阳,达德学校召开欢迎会,请他们向师生讲述北京学生英勇斗争的事迹,听取他们对贵州学生运动的建议。当他俩谈到贵州学生运动之所以没有迅速掀起高潮,其主要原因是各地区、各学校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组织,应该像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学生,走联合斗争的道路。按照他们的建议,达德学校成立了学生代表团,领导学校的爱国运动。在促成学联贵州支会的斗争中,达德学校代表团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五四”爱国运动的推动下,达德学校师生对达德的办学宗旨和校训有了新的认识,赋予它以反帝爱国的新内容。“达德”的命名,来源于在《礼记·中庸》中所说的“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对“知、仁、勇”的解释是:“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意思是说:知、仁、勇这三者是通行于天下的美德。爱学习就能变得聪明,努力去实践就接近于仁,知道耻辱就会变得勇敢。因此,达德学校把“知、仁、勇”当作校旨,把“好学、力行、知耻”当作校训。在“五四”运动前后一片“打倒孔家店”的呼声中,达德学校的师生对过去校旨、校训作了新的解释。认为达德学校应该是争国权、雪国耻的先锋和模范。“好学、力行、知耻”就应该是勤奋学习知识,努力参加社会活动,誓雪国耻。达德学校师生把这种认识化作行动,捐钱捐物,参加示威游行,积极支持学生爱国运动。

在“五四”运动中,1917年4月创办的《达德周刊》也起到战斗号角的作用。它及时地刊登国外留学生寄来的消息和国内外的新闻,还选载了学生们的优秀作文。尤其是每一期发表的社评,切中时弊,慷慨激昂,最受读者欢迎。

达德学校是贵州提倡教育改革、演出新剧(话剧)的第一家。“五四”运动前后,顺应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达德学校又成了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和八股文的先锋。达德学校是贵州话剧事业的拓荒者。从1913年开始演出新剧以来,先后演出了以戊戌六君子殉难为题材的《维新梦》、以何腾蛟抗清来宣扬民族气节的《大埠桥》等。“五四”运动中,达德学校还把北京学生反对北洋军阀、打击卖国贼的行动变成新剧演出,直接配合贵州的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前后,由达德学校所倡导的自费留学运动,在贵州也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全省有20多人东渡日本,学习近代文化知识,摸索救国的道路。达德学校在“五四”运动前后的活动,极大地推动了贵州的爱国运动,培育出了许多的职业革命家,如王若飞、黄齐生等,给贵州历史增添了一分光彩。

黔史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