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农耕文化
册亨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这里的布依族山地农耕文化较为发达,其中稻耕文化历史悠久,最为典型。自古以来,册亨的布依族就居住在南北盘江沿岸及溪流河边的平坦地带,其先民从渔猎生活进入农耕生产以后,主要以种植水稻为生。到秦汉时代,农业生产进入水田耕作阶段,但耕作模式粗放,不用牛耕,不施肥,反复丢荒开荒,轮歇耕地。到了唐朝时代,稻谷等作物的栽培技术逐渐提高,当地人民在江河溪边土地肥沃的地方逐步定居。后来由于常年战乱,为了防御匪盗及外来入侵者,以及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一些人从平坦的江河地带搬到山高水高的地方开垦梯田,从事水稻、玉米、甘蔗和棉花等作物的生产种植。
高山水稻
明清时期,布依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掌握了“二月动犁,三月播种,八月收割”的生产规律,并总结出“动作稍迟,则苗子不盛,夏初无雨,则收必歉,入秋白午,禾正扬花,一有大风,则不实”的生产经验。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也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畜禽饲养管理经验,饲养牛、羊、马、猪、鸡、鸭、鹅、狗等动物成为家庭的主要副业。清朝时,册亨的矮马还被选为贡马。但由于小农经济的影响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局限,“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盐巴钱”的自产自销的生产模式在这里一直延续着。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期间尽管军阀混战,但各民族间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不断交流,布依族地区的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发展,农耕技术有所提高。
通过长期与外界的交流,农作物品种逐渐多样化,主要有稻谷、玉米、小麦、高粱、荞麦、小米、豆类、油桐、油菜、油茶、蔬菜、甘蔗、棉花、烟叶、马铃薯、芝麻、苎麻、甘薯、辣椒、生姜等作物。粮食作物按季节分为“秋粮”和“夏粮”。秋粮有水稻、玉米等,夏粮有小麦、马铃薯、豌豆等。大米和玉米是布依族人民的主食,红薯、马铃薯、豌豆在册亨一般只作蔬菜食用,油桐、油菜、甘蔗是主要的经济作物。在稻田耕作的方面,选用良种,广泛使用人畜粪便作肥料,筑堰修渠,建造水车,引水浇灌,按季节播种栽秧,注重田间管理。生产工具也不断发展,由于钢铁广泛运用,钢铁造的农具较多,如犁头、锄头、镰刀、摘刀、斧子、柴刀等都是由钢铁制作而成,还有用木竹制成的耙、挞斗、畚箕、箩筐等农具也在不断改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通过驯养耕牛和马匹,使这两种动物成为主要的生产运输工具,很大程度促进了农耕文明的进步。但由于落后的人力耕作,投入生产的资金严重不足,生产力仍然不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实行土地改革,贫苦农民除分得土地和耕牛外,人民政府还无偿发放镰刀、锄头、铧口等简单农具,实行农具改良,号召人们在耕作时施农家肥和化肥,选用和推广优良品种。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农业科技知识,有效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如今,册亨的农业生产已融入了现代文明之中,生产方式不断向半机械化、机械化迈进,农业逐渐向产业化、专业化、精品化、市场化发展。册亨布依族的农业耕作,已由原始落后的粗放农业模式逐步转变为科技水平较高的现代农业模式。
挞谷
农机收割
杂交油菜
甘蔗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