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牧歌
叮当,叮当,牛脖上悦耳的铜铃声,迎来了金光灿灿的黎明。啊,乌蒙你早!啊,牧区你好!请接受我一个来访者的问候。
地处黔西北高原的威宁,是我省的畜牧之乡。生活在这里的彝、回、苗、汉各族人民,培育出威宁黄牛、可乐猪、藏系山谷绵羊、威宁鸡等优良的品种。据《元史》记载,当时的乌撒卫(今威宁)一带,曾是全国的十四个畜牧区之一。
眼下,展现在我面前的是灼圃万亩草场。灼圃草场是我省第一次飞播牧草成功的地方,而且当年飞播,当年打草,当年受益。如今,贵州高原试验站和威宁自治县又在这里办起灼圃联户示范牧场。6户种草养畜专业户承包草场5000亩,饲养半细毛羊1220多只,牛60多头,猪30多头,长毛兔190只,鱼4000尾。试验站把示范场作为科研成果的推广基地,传授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严格的科学管理,从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目的出发,积极为畜牧业的集约化经营做出示范。同时,在实践中探索南方草场建设和建立现代化牧业基地的路子,成功地创造了科研—示范—推广的“灼圃模式”。县里则以示范牧场为中心,带动项目基点乡的畜牧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的方向发展。据业务部门测算,全县十个基点乡到1986年底止,各种牲畜存栏数达141900多头(只),比1982年增长20.5%。牲畜出栏数36200多头(只),比1982年增长1.52倍。产值达723.3万元,占农业产值的43.1%,比1982年增长百分之17.3%。灼圃模式正以它强大的生命力,昭示出威宁畜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
一天,我们推开吱嘎作响的木门,走进灼圃村哑巴寨李兴洪的家。主人是县畜牧局扶持的专业大户,一家五口承包草场750亩,养半细毛羊121只,牛9头,马1匹。示范场成立之后,他接受试验站的技术指导,通过对原有草场的补播更新、刈割施肥、分区围栏、良种选畜、防治病害等,家庭牧业日趋兴旺。去年以来,他家卖羊毛,种羊、猪、牛等,收入10650多元。老李性格豪爽、粗犷,感情就像大山一样实在。他说:“过去哑巴寨穷,抬不起头,说不起话。现在铁树开花,过时的皇历不能翻了。”这会儿大家手头有了钱,也就产生了新的追求。他说,等灼圃通电后,他就要去买电视机、录音机等等。这就是新一代牧民谱就的高原牧歌。情调高亢、激越,而又威武雄壮。是的,一切属于高原的,他们都应该有!
记者在威宁马摆大山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