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带来的繁荣
浊浪滚滚的南盘江,从高山深谷中奔泻而来。到了兴义县的巴结处,突然江面开阔,水势平缓,南盘江变得温驯起来。在这150多米宽的江面上,两个水泥结构的码头,雄踞在大江两岸,显得何等气派!8月3日,记者来到兴义县巴结渡口采访,听船工师傅们讲述码头的过去、现在,我的心情也像奔涌的南盘江一样,久久不能平静。巴结,地处黔桂两省区交界处,与广西隔河相望,是个古渡口。生活在两岸的壮族、布依族、苗族人民,“隔河可以对山歌”,就是“江宽水猛难得过”。风平浪静的日子,人们凭借一叶扁舟,穿梭来往。遇上洪水季节,只好“野渡无人舟自横”了。倘若有人大胆冒险,往往葬身鱼腹。南盘江尽管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可是这时他只能唱一支哀婉、悲凉的歌。1965年3月,党和政府为了方便两省区边界人民的生产、生活,开始在这里修建第一个码头。3年后,码头竣工投入使用。这时码头上车辆如流,不少车子从八渡改由这里过江。渡口码头,从早上7点到下午7点,都是一片繁忙景象。过江车最多时一天达500辆,最少时一天也有五六十辆。安顺运输公司、水城运输公司、兴义运输公司以及广西隆林、百色车队的车辆,进出都由这码头上过。1980年全国重点工程——天生桥电站动工兴建,国家又投资40万元,在巴结修了第二个码头。工地上需要的物资、设备,都从这里过江。码头,居然成黔桂两省区的交通枢纽。巴结有了大码头,天堑变通途。码头的建成,不仅方便了车辆来往,而且也使边界两省人民大得舟楫之便,他们再不为沿江两岸赶“转转场”发愁了。记者到巴结的当天,正逢巴结场期,上午6点,太阳刚给南盘江镀上一层金辉,广西革布、祥播、德蛾的各族群众就挑着水果、青麻、木耳,三三两两地向渡口码头拥来,乘码头上的大铁船过江,朝巴结乡场走去。巴结场是个有200多年历史的边界乡场,市面十分热闹。这里虽属亚热带气候,但气候条件好。俗话说“愿在巴结住,不从歪染(兴义地名)过”,所以两岸的群众都喜欢到这里赶场。旺季时,赶场的人数超过10000人,成交额可达20000元。一般的场也有七八千人,成交额为10000元。去年,工商所仅工商税就收入12500元。当地工商所的干部说,现在码头有了,政策宽了,我们要把市场管理好,尽量提供方便,把交界地区的经济进一步搞活,使边界各族人民尽快富起来。
卖瓜的布依族妇女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