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红军长征路上的荔波县洞塘乡的第一个印象——山里人有了强烈时间观念
荔波县洞塘乡与广西环江县接界,50年前,红军长征曾经过这里,黎明关上的标语至今依稀可辨。弹指间。50年过去了,洞塘现在情况怎样?5月20日,记者前往洞塘采访。在茂兰区所在地刚下车,一辆崭新的北京吉普立即驶过来。“同志,你们是到洞塘采访的吧?请上车。”哟,好家伙,洞塘乡有小车了,这简直是条大新闻!我心里不禁一怔,驾驶员解释说,是乡领导叫我来接你们的。这下我心里踏实了,就一头扎进了吉普车。这辆小吉普,是乡里专门用来跑外勤、抓信息、为乡镇企业服务的。现在,山里人也有了强烈的时间观念,坐小车抓信息了,这就是洞塘乡给我留下的第一个突出印象。
洞塘乡原是驰名中外的荔波凉席产地。生活在这里的布依、水、汉等各族人民擅长编织。可是近几年来,由于空调设备的发展,凉席不再那么行销了。乡党委、乡政府认真分析了洞塘的地上地下资源情况,决定另辟蹊径。这里煤藏量丰富,全乡九个村,几乎村村有煤,前些年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没有开发利用。1981年乡里开始兴办小煤窑,煤炭生产逐年上升。全乡煤井发展到23个,上山挖煤有时多达400人,还出现了久安、腊洞两个煤炭生产专业村。全年销往广西的无烟煤3.9万吨,收入10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6.3%,人均417元。
经济发展了,乡里除了用12万元作矿井投资、扩大再生产而外,近几年还花了42万元,兴办了18个项目的公共福利事业,使洞塘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修了三岔河电站,洞塘大放光明;修了水池,安了水管,泉水汩汩往家流;修了电影院,看戏看电影就在家门口;倘若进城买东西,可坐汽车(乡里已有吉普车和一辆解放牌汽车,三辆小摩托车)。曾经给红军带过路的85岁老人杨连甫说:“如今世道真是好,打起灯笼找不到。吃不愁,穿不愁,我老者再活50年,总也不嫌多。”
记者在荔波县洞塘乡采访曾给红七军带过路的杨连甫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