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山区的“憨大哥”
他平平常常,普普通通。说不上有多大的业绩,也没什么足以炫耀的经历。然而,这里的干部群众却要我“写写”他,“写写”这个在布依山区工作了34年的汉族党员同志。
他——罗甸县罗悃区供销社的工作员王华堂。1951年,他离开家乡甘肃省永登县,随大军南下到罗甸。之后一直留在与广西交界的罗甸县布依山区工作。他同这里的人民朝夕相处,休戚与共。不但勤勤恳恳地为山区人民服务,而且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布依话,受到布依族人民的好评。
6月20日,记者访问了他。一见面,他就笑着说:“我是个工作员,干的事‘杂巴古冬’的,怕说不出什么道道啊!”的确,老王到罗甸后,都在做农村基层工作。他的工作先后调动十多次,但从没调离过红水河边的布依山寨。1951年,政权初建,党派他到与广西只有一河之隔的罗妥乡工作。当时一些作恶多端的匪首,凭借红水河天险负隅顽抗。他们月黑杀人,风高放火,气焰十分嚣张。一天,他从区里开会回来,有位布依族老人悄悄告诉他:“乡长,土匪进村了,晚上要打你们乡政府呢。”他听了这个消息,立即带领乡干部转移,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这事,使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各民族的心是相通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从此,他把布依山区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1955年,他千里迢迢把妻子接到布依山区落户。开始,她适应不了这里的生活。他苦口婆心地说服她,终于使她在这里扎下了根,如今已是儿女成行了。
老王就是这么个人,有股子憨劲。党叫干啥就干啥,叫到哪里就上哪里,从不讨价还价。他到公安局搞过预审,又到过林业部门管过林业,还当过派出所的干警。人家说他是“憨大哥”,他从不在意,总是笑着说:“哪里不是党的工作?哪里不是党的岗位?”1966年,他调到罗悃区供销社工作,一呆就是20年,而且有9年是在分销店呆过的。1973年,正是“四害”横行的时候,他看到附近的群众一个劳动日分值买不上几盒火柴,群众把一分钱看成比簸箕还大,心里很难受。于是他发动群众上山打青冈子来卖,一斤一角钱。结果纳闹乡的群众挑来了,罗妥乡的群众也挑来了。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共收购青冈子12万斤,群众收入12000元。他又教会他们如何取下青冈壳的简易办法,收购了青冈壳19万斤,使群众增加收入9500元。三中全会后,为了帮助山区农民发展商品生产,尽快走上富裕道路。1980年,省果品公司在勾亭乡举办木耳场,他又到那里发动群众人工栽培木耳,一去又是两年多,待那里的布依族群众学会了人工栽培木耳的技术,才回到单位。几十年来,老王就这样一直同群众滚在一起。同他一起南下的同志提拔了,走上了领导岗位,他却还是个工作员!有的同志误解他,怀疑他,连他自己在北方的亲友也认为他“没出息”。他心里感到委屈,感到难受。“人生难得一知己”啊!然而党了解他,群众了解他。去年区委根据他的多次申请和要求,全面考察他的历史、工作,吸收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谈到这里,他心情激动地说:“我今年59岁了,一生最大的愿望实现了。今后一定要更好地为山区人民工作,把全部光和热献给我的第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