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目光的误区
人的目光,在大多数时间里,都是投向自己所注意的实体事物的。正因为如此,在生活中,我们才会有这样的感觉体验:甲乙丙三人坐在一起聊天,如果甲说话时,目光老是投向丙,而不看或少看乙,那么,乙完全有可能生发出一种受冷落、不被甲重视的心理情绪,进而在心里渐渐对甲产生不满。
由此,我想到了讲台上老师讲课时的目光投向。无论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心底里都会产生得到了老师偏爱或者冷漠的感受,而这种获得偏爱或冷漠的感受的生发,不单是由来于老师的语言行动,也由来于老师课堂上的目光。因此,教师讲课时目光的投向,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
有个初中学生曾写过一篇题为《春风不渡玉门关》的文章,他把某老师上课时的目光喻为“春风”。文章的大意是说,某老师上课时,目光只停留在几个优生脸上,而坐在一边的他,以及其他同学都极少极少能与老师的目光相遇。埋怨不满的情绪溢于字里行间。
的确有这种情形,缺乏这方面经验的老师,在讲课时,心里或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目光只投放在少数几个尖子生上。他们无意甩掉放弃其他学生不管,但他们不知道目光的投向,本身就已在客观上甩掉放弃了其他学生,因为,长此以往,久而久之,少数几个获得老师的目光注重、偏爱的学生,当然就如沐春风,多半能越学越带劲,但其他学生由于感受到老师的不注重,觉得受到了冷漠,便生发出一种不满、自卑,影响学习情绪,成绩因此而无起色甚至于一落再落。
要知道,中学以下的学生很少有这种情况——老师越“瞧不起”他,他越会寒心奋进。他们与成人不同。
因而,中学以下有经验的老师,一走进教室,在讲台上,目光首先巡视一下教室。这除了是为了解学生到课的齐缺情况外,更重要的是用目光同学生亲切地招呼,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已被老师注重,学生会在此时精神激活,精力集中起来。开始上课后,老师的目光不停地与投上来的几十双目光先后相遇,让学生真真切切地觉到老师是在针对他讲课。这样,学生就不会产生受冷漠的感觉,在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诚然,要使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有多方面的问题值得研究和注重,但教学中老师的目光的投向,决不可小视。
(发表于1995年2月23日《贵州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