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贵州蒙古族文化之余姓族谱
1980年,贵州大量余姓恢复了蒙古族的民族身份,其中最为重要的材料就是余姓家谱、宗谱、族谱。从明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各种版本族谱,构成了较为完整的余姓繁衍序列,特别是序言中都记录了较为一致的族源,而字辈排序上也能够寻找到一定的相互联系。族谱是蒙古族在贵州生息繁衍最朴素的印证资料,也可以说是蒙古族在贵州民间独特的姓氏文化传承习俗。
图文并茂的余氏族谱
在贵州各地余姓拥有多种版本的家谱、族谱,从明朝嘉靖到现在,时间跨度达500年。新编族谱以2000年以后为多,其中关于余氏蒙古族的世代谱系以及族源、铁改余蒙古族歌、蒙古族文化知识等基本一致。各地入黔后的谱序、字辈、迁徙来源等则各不相同。
关于先祖铁木健的记载,包括贵州在内的西南余姓蒙古族,主要依据民国23年(1934)重新修编的明代官员余子俊所序的《青神余氏家谱》:“世祖之孙铁木健其人也”,“封铁木健为南平王、东路不花元帅,镇江南。”而贵州各地近年来搜集到的余氏家谱、宗谱也有类似记载。如遵义县南白镇和平村《余氏宗谱》载:“……木见祖东路不花元帅,王国出征,金侍郎帅左寿英女帅右……”毕节金沙县《余氏族谱》载:“吾始祖铁木见受封南平王东路不花元帅镇守江南”等等。续修于1851年的余氏家谱小引中载:“我余氏之宗,其由来已远矣。自元迄明,世远而年烟矣,历明至清。时移而代更矣。溯厥渊源。一脉相派。而今五百有余矣。”清同治八年(1870)余洪珍所修的余氏家谱,表明余姓家族原为蒙古族。其祖先叫铁木健,为元太祖奇渥温铁木真的后裔,元世祖忽必烈灭宋后统一天下大封同姓,铁木健封在湖广麻城县,置田为业。以铁为氏,传至第三代,时至元顺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起义,推翻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并建立了明朝。当时,铁氏兄弟弃官避难逃入西川、富顺等地,并遵祖嘱将铁氏改姓为余。现存所见到最早的明嘉靖二年(1523)和“民国”26年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所续修的数部家谱中,都有如上同样的历史记载。
《余氏家谱》以及宗祠碑刻都讲述了大同小异的迁徙故事,以九子十进士凤锦桥插柳分别为结局,唯一不同的是分别之后的定居所在。如思南《余姓家谱》和宗祠碑刻记载:“(思南蒙古族)余姓为铁木真后裔,至铁木健时受难。元顺帝夜梦九条枪插于金銮殿上,次日,顺帝召群臣议梦吉凶。宰相庞悲解枪乃铁也,九条枪即铁家九子十进士(一女婿是进士)造反。顺帝即颁旨,诛灭铁氏九族。铁氏扶一(秀一)、扶二(秀二)、秀三、秀四兄弟四人逃至沪阳凤锦桥,恰逢红巾军起义,官军追逼,急插柳分枝,改铁为金,后又恐金铁合源,遂以金的形近字‘余’为姓。至今铁、金、余三姓不通婚。扶一(秀一)在沪阳凤锦桥插柳分支后,到临江府清江县。后裔朝德、朝拔、朝三于明末清初来铜仁,朝德往乌罗,朝拔往印江,朝三住塘头白岩沟(现名白鱼沟)。现十六代了。”(思南县志编纂委员会:《思南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53页。)蒙古族迁移西南的故事,成为蒙古族后裔耳熟能详的文化记忆,正是家谱、族谱的记载才让故事流传数百载而扎根于人心。
河西蒙古族最新族谱为2010年十月修撰,以铁木真-成吉思汗为一世祖,入黔始祖为第36世祖,为九子十进士中秀四公八代孙,族谱记载:“余正富祖籍四川,因四川刘贼作乱,为避祸殃,于清顺治年间带家眷入黔,路经石阡军民长官司之疆域,到中坝,直桥河西大坪落籍定居。”从其他各地现存的族谱也可以得出,入黔先祖基本为九子十进士的后裔。
我们对近代贵州余氏蒙古族字辈进行了简单对比,各地有同有异,例如河西余氏,从入黔始祖正字辈后,到目前的第48代,为:朝、光、仕、德、大、有、学、芝、兴、维、成、安。新的族谱中一般确定了祭祀香位统一标准如河西蒙古族族谱上为:正中为:奇渥温 黄金家族铁改余氏历代宗亲 考妣 之香位,左右为:凡吾宗支 普仝供奉。白鱼村余氏族谱记载的字辈从朝至春分别为:朝、庭、登、恩、玉、宏、文、士、学、超、锡、汝、长、春。在白鱼村看到一本年代较久的残缺族谱,一世祖未能寻找到资料,从二世祖看到为余乾、余坤,去世后葬于扁桶山之小山飞蛾岭;三世祖为余高登和余联登,高登为石阡府岁优进士,葬于张家院宅后,联登殁后葬于凤凰山。此后字辈完全按上述字辈排序。在我们探访的余朝江为朝字辈,其父亲为余万春则为春字辈,属于字辈排序中的尾首循环。贵州蒙古族与四川蒙古族往往从字辈上能够看出彼此关系,如蒙古族是六盘水市人口超过1千人以上少数民族,据2015年统计,仅盘县就有蒙古族871人(盘县民宗局 盘县少数民族情况统计表 2015年8月26日),大部分余姓蒙古族由毕节迁徙而来,盘县的余氏和遂宁的字辈又基本一致。
但有一个新的现象是从20世纪末开始出生的余姓蒙古族后代部分取单名,而未按照字辈取名。
研究余姓蒙古族的学者们通过各地族谱发现,其所载内容中有一定共同点:一是自认是成吉思汗的子孙,二是承认是由铁姓改为余姓,这个余姓不同于其他汉族的余姓。三是各谱中都无明初将领俞廷玉、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等俞姓的记载,而是秀一公支系的记载,故玉里伯牙吾氏应是他们的祖系,东路蒙古元帅不花铁木耳是俞通海等人的祖上。
笔者比照能够收集到的家谱、族谱,发现其中也存在若干区别:
逃亡源地不同:有从京城逃亡,有从封地(湖北)逃亡;逃亡理由不同:一为朝廷奸佞小人诽谤,一为红巾军起义;三是改名原因不同:有铁改金、金改余一说,有渡河之时受到神鱼帮助,为感恩而改姓余一说,也有遇到巡查临时指鱼为余一说;四是先祖姓名不同:有铁木建、铁木健、铁木见等区别;五是分手人数不同:有十人,五人两种区别,从者不计;六是官爵不同:在迁徙诗中有本是“宰相家”和本是“帝王家”之说。
基于以上各种分歧,中华铁改余姓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在2005年曾经给各地续修《余氏宗谱》的委员会发出建议:“经考证史实认定蒙古族余氏先祖是:成吉思汗铁木真(元太祖皇帝)为一代祖,元太祖的四子拖雷(追尊为睿宗皇帝)为二代祖,睿宗的四子忽必烈(元世祖皇帝)为三代祖,元世祖皇帝的二子铁真金(追尊为裕宗皇帝)为四代祖,裕宗皇帝的四子铁木健(南平王)为五代祖。”从而厘清了“其先祖是谁”的最基本问题,当然在各地新修族谱中对若干细节上的分歧,也逐步进行了统一。
全国成立了中华余姓(蒙古族)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并编撰了《蒙古族皇室后裔铁改余姓总谱》。西南铁改余历史研究中心发行总谱中,编排了99字的铁改余全国统一字辈。
天 骄 建 大 蒙 雄 才 盛 名 杨 世 祖 继 先 志
元 朝 繁 富 昌 九 子 十 俊 杰 棠 棣 竟 腾 芳
安 邦 有 长 策 辅 国 显 忠 良 腾 万 文 凤 中
子 登 绍 国 正 天 兴 顺 治 孝 仁 仪 德 安 康
泸 岸 行 惜 别 凤 诗 震 山 江 功 勋 传 万 代
德 礼 绍 千 祥 瑞 兆 启 新 景 博 学 登 金 榜
孝 顺 人 楷 模 家 和 保 寿 康 宏 图 创 伟 业
勤 廉 铸 辉 煌 云 贵 川 重 湘 会 谱 华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