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贵州蒙古族源流
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贵州蒙古族共24085人;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贵州蒙古族47531人;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贵州蒙古族41561人。10年间贵州蒙古族人口下降了12.56%,人口比重也从占全省人口总数的0.13%下降到0.12%(贵州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办公室编,《迈向小康社会的中国人口》,中国统计出版社)。
蒙古族大部分居住在毕节市的大方县,铜仁市的思南县、石阡县。此外,在毕节市的七星关区、黔西、金沙、纳雍等县,遵义市的遵义、仁怀、凤岗、湄潭等县,铜仁市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施秉、镇远、岑巩等县均有分布。全省的87个县(市)中有68个居住有蒙古族。贵州蒙古族来源,学术界已基本形成共识。在分析地方志资料和蒙古族族谱的基础上,学术界普遍认为,贵州蒙古族基本上是明清之际由四川迁入而落籍。(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民族志(下)》,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894页。)
贵州省各市(地区、州)蒙古族人口分布统计表
(注: (数据来源: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单位:人)地区贵阳市 六盘水市 遵义市 安顺市 铜仁地区 黔西南州 毕节地区 黔东南州 黔南州人口 4368 3262 515 1093 6782 1182 21899 318 1242)
从贵州蒙古族迁徙来源、路径来看,主要分为两个方向、集中在两个地域。
一个方向和区域是贵州东北部的铜仁市。民族学研究者王希辉对武陵地区散居、杂居的蒙古族分布和来源进行过研究,铜仁的思南、石阡蒙古族就处于武陵地区,当然还包括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县市分布的蒙古族,而其迁徙源头被认为是同处武陵地区的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武陵地区历来就是少数民族地区杂居的地方,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表现在一则处于偏僻山区、二则是湘鄂黔渝(川)行政区划的接壤之处,成为封建中央政府很难直接管理的地方,战乱时期就近迁徙到此避祸、生活是比较合理的解释。西汉和新莽末年就有大量汉人避乱到武陵山区与当地“蛮夷”交错杂居,被统称为“武陵蛮”。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也记载了魏晋之前,就出现了迁徙到武陵山避乱的民间故事情节。
另一个方向和区域是贵州西北的毕节市,主要分布在大方县,邻近的黔西、金沙、织金等县,以及邻近的六盘水市也有分布,也就是说除了大方县凤山彝族蒙古族乡蒙古族较为集中外,在整个黔西北各县市都有蒙古族散居。主要来源是从北临的四川迁徙而来。
遵义市古为播州,长期隶属四川,余姓蒙古族迁居西南之时,实际上播州就是其落脚处之一。清朝雍正五年(1727)才改隶贵州,因此遵义市零星分布的蒙古族,既有最初迁入定居的蒙古族,也有辗转迁徙,甚至从四川其他地区迁居而来的蒙古族。也就是说,贵州北部因邻近四川(部分为现在的重庆直辖市)成为蒙古族迁徙定居的主要地方,而其他各县市的散居蒙古族多是进入贵州后的再次迁徙。这从西北部的毕节、东北部的铜仁的蒙古族定居年代较其他地方蒙古族定居年代更为久远可以得到印证。同时,在云南、四川部分蒙古族族谱中记载了其来源是从遵义迁居的事实,也印证了贵州整个北部地区是蒙古族进入贵州后最早、最集中的定居区域。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之一的蒙古族,以余姓为主,基本上是明清之际由四川迁入落籍。因此我们说,蒙古族进入贵州的时间,应该就是余姓蒙古族进入贵州的时间。
之所以说贵州蒙古族以余姓为主,是因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省蒙古族只有719人,这些人口中包括了解放贵州后留在贵州的南下西进的蒙古族干部,三线建设时期迁徙到贵州的蒙古族工人,大学分配到贵州工作的蒙古族学生等,各种姓氏都有。直到1985年政府批准大方县依照族谱等材料,恢复余姓群众蒙古族身份,大量余姓蒙古族返本归源。与此同时,石阡县、思南县、黔西县等地的余姓群众,根据他们的《余氏家谱》改族籍为蒙古族,到了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蒙古族迅速增加到24025人,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蒙古族突破4万人。由此我们不难分析,余姓群众的返本归源是贵州蒙古族人口增长最重要原因。从我们调查中看出,大方县、思南县、石阡县蒙古族人口在1990年占全省蒙古族总数的77%,而这其中主要是以余姓为主;目前余姓的蒙古族占全省蒙古族人口的80%以上。仅大方县的余姓蒙古族就占全省蒙古族总人口的46%。因此,研究贵州蒙古族,重点还是在余姓蒙古族身上。
根据《余氏家谱》和大量墓碑证明,在明末清初时,余姓由四川辗转迁入贵州毕节地区的大方、黔西等地和铜仁地区的思南、石阡等地,落籍为业。贵州省蒙古族最多的大方县,在民族识别工作中,经过调查发现,全县各乡(镇)都有蒙古族分布,且均由四川辗转迁徙而来。
以《铁改余姓总谱》中迁徙路线作参考,我们可以从迁徙线路看到,贵州余姓蒙古族主要是当年秀三公、秀四公、根六公、根七公、根八公、根九公的后裔。
秀三公铁承模改名余醇,字德真,元进士授苏州太守。分手后居成都,子孙传于成都、双流以及云南、贵州等地。
秀四公铁承猷改名余和,字德辅,元进士授集庆太守。分手后居内江,子孙传于温江、资阳、泸州、长寿、渝北和云南、贵州等地。
根六公铁承烈改名余垣,字德肖,元进士授兵部尚书,分手后居青神,子孙传于青神、眉州、荣县、长宁、珙县和云南、贵州等地。
根七公铁承德改名余屏,字德盛,元进士授吏部尚书,分手后居仁寿,子孙传于井研、仁寿、长宁、兴文、筠连和贵州、云南、山东、重庆等地。
根八公铁承光改名余翰,字德隆,元进士授户部尚书,分手后居夔州,子孙传于遂宁、泸州、犍为和贵州、重庆等地。
根九公铁承英改名余芳,字德兴,元进士授礼部尚书,分手后居荣县,子孙传于荣县、威远、富顺、大邑、犍为和贵州、重庆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