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四川的蒙古族
现在居住在四川的蒙古族来源也是前述两种渠道。
四川接近藏区的部分蒙古族地区,属于蒙古族在南方较早的世居地。如凉山彝族自治州2万余名蒙古族同胞(主要分布在盐源县和木里藏族自治县),自称“纳日”,他称“摩梭”。虽然支系众多,但绝大部分是元朝时候移居驻防该地的军人后裔(他们是忽必烈平大理时和元朝统一中国后留下的蒙古驻军后裔)。在元朝灭亡后,由于地处偏远,这些蒙古官兵并未迁徙分散,基本上还是在当地聚族而居,由于人口相对集中,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还保留着本民族的传统特征。凉山彝族自治州就建制了4个蒙古族乡。居住在该地的蒙古族同胞多以农业为主,兼及林、牧业。因工作、学习迁徙到城镇居住的蒙古族长期与其他民族杂居,则习俗多有交融,通用汉语言文字,习俗与当地主要民族基本一致,而从事的行业则分布广泛。
西昌市境内的蒙古族主要是世居的俞姓,分布在姜坡、高枧、川兴、河西及城区一带,现有3000余人。据1990年版《西昌市志》记载,境内蒙古族主要是明初来建昌(今西昌)征战留守的蒙古族官兵的后裔。俞姓中的一些祖先曾经长期在明代的四川行都司(辖今凉山、攀枝花地区的中央派出的军政合一机构)中担任过世袭都指挥的要职,他们的来源和元朝蒙古钦察部的玉里伯牙吾氏(即燕铁木儿)家族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居住在四川省会成都市的蒙古族主要是清朝时迁徙而来的。清朝前期,蒙古准格尔部入藏叛乱,清政府派遣军队从青海、四川、巴里坤分三路入藏平叛。从湖北荆州入川的满蒙骑兵3000余人平定叛乱后返回成都,四川巡抚年羹尧奏请朝廷后获准将2000余名旗人官兵及匠役留驻成都设立驻防八旗,这其中就包括了大量蒙古族官兵及其眷属,直到乾隆初还在陆续迁移眷属到成都,官兵眷属达5000余人。经过发展,到光绪三十年满族和蒙古族人口超过了2万人,其中蒙古旗人约占1/3,这部分人居住在市中心“少城”。蒙古族后裔在清朝灭亡后,“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民族歧视和民族隔阂,导致蒙古人离开成都或改姓不敢承认民族成分,如镶蓝旗的蒙古族就部分改为赵姓或刘姓。清朝驻防成都的是以满洲和蒙古为主的内八旗,一旗有三甲(牛录),其中头甲、二甲为满洲士兵,三甲为蒙古士兵。康熙六十年(1721)有1600名旗兵。是年成都有八旗户口2000余户,人丁5000余人,而辛亥革命之后的民族歧视,造成大量蒙古族流离外地或讳言民族身份,到1949年成都满、蒙人口仅有2000多人。
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有一支人数众多的蒙古族后裔,主要是张姓和谭姓,虽为两姓却有着共同的先祖,其迁徙故事与分布与西南的“铁改余”蒙古族有着极其相似的情节。在此进行简单介绍。
据全国第五次人口统计,彭水县有蒙古族1871人,主要集中居住在鹿鸣乡向家坝村。该村张、谭二姓,有1500多村民是蒙古族,村民称祖宗是成吉思汗。
彭水县所办《绿阴轩》在1984年11月第二期专刊《血泪凝诗句、僻壤隐天骄——向家坝蒙古族的由来考察记》记载:1368年秋,朱元璋军队攻进大都,推翻元帝国统治,先后攻克西北、东北和西南广大地区,把原来居于统治地位的蒙古族人往中国南部驱赶。元朝末任皇帝奇渥温妥欢帖木尔8弟兄被逐散后,向南溃逃,其中5兄弟逃到四川西涯。1374年,朝廷派兵入川征剿,5兄弟被追到凤柳江边桥头(今嘉陵江畔合川一带),决定解散自求生路,盟誓吟诗:“本是元朝帝王家,洪军追散入川涯。绿杨岸上各分手,凤柳桥头插柳桠,各奔前程去安家。咬破指头书血字,挥开眼泪滴痕沙,后人记得诗八句,五百年前是一家。”5兄弟中的其中一人改姓谭,漂流在今天奉节地区,定居240多年,繁衍九代子孙。
清代顺治康熙年间,清廷查剿反清复明残余势力,谭啟鸾携眷属前来彭水下塘口,隐居在张帮墨家。因张妻姓谭,便攀亲认张帮墨为姑爷,并从其姓,改名攀桂。夫妻育有3子,一名张侨,一名谭能,一名斗,后迁到鹿鸣向家坝定居。
《四川蒙古族》一书记载:“明时,有部分驻防江南、安徽、江苏、长沙的蒙古族统帅和军户,随着红巾军的起义,朱元璋的崛起,元朝王室北迁,退到当时属蒙古人统治的地区。住长沙、武汉(即谭州)的拖雷支系的一支人马,从谭州顺长江撤出后,驻在长江沿岸地区的万县、忠县、开县及酉阳、秀山、石柱、彭水等大山中,改姓谭,少数改姓花、张、余……只有彭水一个村(向家村)约1500人。”按照此种说法,与上述刊物记载,其来源似乎有所差异。
虽然族谱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焚毁,八角庙中供奉的白马也被损毁,过去每年农历2月17日举行的苏鲁定节(苏鲁定是成吉思汗远征时部队的旗徽,蒙古族在每年阴历三月十七日举行祭苏鲁定的仪式)也不再举行,但同族人中有老者去世,写包封时,有人还会把成吉思汗当作祖先写上。
向家坝村蒙古族的每家灵牌上都有这样一副对联:元蒙尚古挥戈耀祖一代英豪乃文乃武千秋百代振箕裘;舜尧虞后讨伐荣宗百载雄王能谋能征亿年万世建宏阁。此联从侧面佐证其是蒙古皇室的后裔。
广泛分布于四川各地的余姓蒙古族,相传祖上是元朝贵族,后避难入川。铁改余迁徙范围在西南地区相当广泛。前述西昌境内居住着较多蒙古族,但其来源并不相同。例如四川西昌的礼州、阿七、月华等乡镇村落中的蒙古族与西昌另外一部分元朝蒙古驻军落籍为民,以及随同归附明朝的俞通渊屯驻建昌的蒙古官兵后裔不同,他们属于“铁改余”支系的蒙古族。这部分蒙古族群体是在清朝道光四年由贵州遵义府迁入四川嘉定府(乐今山),再迁徙西昌。而遵义府“铁改余”蒙古族又是从四川内江、荣县、威远、富顺等地辗转进入贵州的。
西昌礼州《余氏族谱》载,元世祖孙铁木见,妻洪氏生四子,名秀一、秀二、秀三、秀四,张氏生五子,名根五、根六、根七、根八、根九。一女名金莲,又名寿英,女婿姓金名根十。族谱中记载的迁徙内容与贵州余氏大同小异,后文将有详述,在此仅列其中分布大略:
“秀一公,讳清,住江南徽州休宁县,子思贤。秀二公,讳真,住洪雅、峨眉、乐山。秀三公,讳醇,住华阳、成都。秀四公,讳和,住成都、江油。根五公,讳藩,住宜宾。根六公,讳垣,住泸州、荣昌(今属重庆)、隆昌、长宁。根七公,讳屏,住仁寿、井研、犍为。根八公,讳翰,住叙宁、犍为,子思臣、思宗。根九公,讳方,住荣县、犍为。根十公,讳伯,系木见抚婿,住中州、长寿县。”“吾祖秀四公,……留住内江,历有年所。大学公由内江迁贵州遵义府忠庄里五甲住居,……世泽公由遵义遭乱,复迁四川隆安府江由张家丫东南二里。癸未(1643,崇祯十六年)贼乱,代金公又迁嘉定府荣、威二县。乙酉(1645,顺治二年)干旱,更移家于西昌礼属之南。”
残破的余氏族谱
根据嘉庆《四川通志》、青神县《余氏族谱》《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概况》等资料记载,除了上述在西昌礼州《余氏族谱》中记载的分布范围外,还有青神、威远、纳溪、自流井(今自贡市)、富顺、马湖府(今屏山县)、江津(今重庆江津市)等处均有余姓蒙古族后裔定居。
有学者整理了部分四川余氏与余姓蒙古族联系的资料,现摘录在此,以方便读者对照研究。
《明太祖实录》卷68载,洪武四年,“都督何文辉师次雅州(今雅安市),遣千户王祯招降伪宣慰余思聪等。”置雅州守御千户所,“调千户余真领兵镇守。”元至元年间,蒙古兵即驻于碉门(今雅安天全县)。至元十九年,移成都宣慰司于碉门。余思聪当是驻于碉门的成都宣慰司宣慰。《明史·四川土司一》载:“明初,宣慰余思聪、王德贵归附,始降司为州,设雅州千户所。”雅州千户所即原成都宣慰司。《余氏族谱》载秀二公是余真,九子后第一代是“思”字辈,余思聪是思字辈人,可知余真、余思聪是蒙古族人。
嘉庆《四川通志》卷97载:“沈边(今泸定县兴隆乡沈村)长官司余尚均,原籍江西吉水县人,其先余锡伯于前明从征来川,授土千户,世袭土职。……住牧沈边。其地……西至蒙古冈一百二十里。”沈边土司原籍与《余氏族谱》“祖籍江西”一致。沈边境内有蒙古冈。李元安《泸定土司概况》载:“沈村余应安者,笔者至友也。为土司之后,曾言彼确为蒙族。”乾隆五十九年沈边土司家谱载,余氏祖原为元朝蒙古将领铁木儿之后,“后投明被授为千户、清为长官司,受封后方改‘铁木’为‘余’姓。”证实了沈边土司是蒙古族。沈边属雅州,沈边土司是土千户,不应从征来川,应为元代驻雅州的蒙古人后裔。
1993年青神县余化柏撰《余氏族谱》录有原木刻本《肃敏祖谱叙》,肃敏即余子俊;2002年筠连县余氏《奇渥温铁改余秘史》录有旧谱的明兵部尚书余子俊亲撰族谱,为四川余氏族谱的始源。《明孝宗实录》卷23载,余子俊是青神县人,景泰二年进士,曾知西安府。成化年间,任陕西右布政使、浙江左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在延绥筑砦、屯田,立榆林卫,维护了西北边安宁。历转右都御史,移镇陕西,拜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出镇大同,维护北边安宁。弘治二年卒。在明代蒙古族地位低、受歧视的情况下,余子俊作族谱仍称其祖先为蒙古族,可见他是蒙古族人。明代时,余氏蒙古族人的多数已悄然融入汉族。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概况》载,彭水蒙古族1983年有1657人,聚居在鹿鸣乡向家坝村和太原乡前锋村,传说系明清之际迁入。他们的祠堂内有祖先张攀桂的灵牌,祭祖时,由族长领读八句诗:“本是元朝帝王家,红巾赶散入西涯。绿杨岸上分离手,风柳桥头插柳桠。咬破指头写血字,擦干眼泪淹黄沙。后人记得诗八句,五百年前是一家。”他们的池塘、用具及纹饰呈八角形,以纪念失散的八弟兄,即他们有九弟兄。这些与《余氏族谱》类似,反映了同族间的内在联系。
西南云贵川渝各余姓蒙古族有着错综复杂的亲缘关系,由于600余年的辗转迁徙,除了代代口传从何地迁徙到何地,从文字上考察支系和彼此关系,则更多依赖家谱、族谱以及其中字辈,根据四川余姓族谱资料,摘录四川铁改余姓部分支系字辈,作为后文与贵州余姓蒙古族关系的参考。
资阳(秀一后裔)一支支系:文冲元必大,汝登国应昌,懋正崇仙道,锡化永春芳。
新津(秀二后裔)一支支系:腾万文凤中,子登绍国正,天兴顺治孝,仁仪德安康。
仁寿(秀四后裔)一支支系:朝其明登成启元,定国光廷瑞,安邦显德兴,先修招泽永,荣华历万春。
马边(根七后裔)一支支系:天登怀思文,光宗成耀祖,名利深荣贵,世代德隆昌,先进大如海,存仁复朝钢,云开方现星,鸿猷应传继,洪福远流长。
青神(根六后裔)一支支系:德永示子,宀承草发,力崇木世,龙玉儒先,金心水正,一本万元。南平开业,西川安土,报国传家,谨守遗泽,长泉千古。
仁寿(根七后裔)一支支系:光腾必廷在,元洪应正登,宗作思维懑,世学志及先;太守芳声远,尚书德泽长,勳名召万古,富贵庆同堂。
眉山(根七后裔)一支支系:元世希大众,天佑汝宗兴,朝有纯良治,廷占俊秀登;传家唯孝敬,辅国效贤能,代继诗书志,光辉应克承。
筠连(根八后裔)一支支系:会以人逮,邦国从正,忠孝兴荣,朝元永盛,克定显修,泸阳柳茂,凤锦耀宗。
威远(根九后裔)一支支系:德子奉,高金天佐万,汝文朝怀亮,元世存天理,映锡广祯祥,崇儒体大道,长开富贵春。
犍为(根九后裔)一支支系:尧旺子承天,福学仲三元,有仕希洪让,德美可登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