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爱,大山并不遥远
2012年10月12日至10月19日,我随“牵手黔西南,关注留守儿童”爱心团远赴贵州册亨县、安龙县参加助学、考查活动,代表淄博市爱心人士把募集到的价值10余万元的书籍、衣物、鞋子、文具等送给了那里最需要的孩子,并为那里需要结对帮扶的孩子送去淄博爱心人士的爱心捐款近3万元。
“牵手黔西南,关注留守儿童”爱心助学活动,由淄博市教育局、淄博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淄博新聊斋网和贵州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共同发起,活动旨在搭建桥梁,让淄博的爱心人士了解贵州黔西南,帮助爱心人士找到最可靠的资助途径和最需要的资助对象。我们的爱心助学团共12人,由淄博人民广播电台首席主持人李爱华担任团长,成员由心理咨询师、记者、教师、作家、法官、道德模范等组成。
我要好好介绍我们团队中的一员,名叫隋刚(山东省道德模范、山东省五四奖章获得者),隋刚还有一个特别响亮的名字是“山东哥哥”,他虽是一名普通的企业员工,但是他省吃俭用,九年来坚持用省出来的钱资助贵州山区的8个孩子上学。“九年”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难坚持的数字,但是他却坚持了下来!在他和当地群众聊天的时候,我发现他对贵州的了解都超过了贵州人对自己家乡的了解。也因为他的坚持,感动了很多人,让更多的人关注贵州,关注那些留守在这片土地的孩子。
是到了贵州,我才真正知道,那里的交通十分不便:群山连绵,山路逶迤,山里人家七零八落地横卧在一个个山坡或者山谷间的空地。贵州山区的孩子上学太难了,连一二年级的孩子也要自己翻越山路去上学,走三四公里是常有的事。在册亨三中,我接触到一名品学兼优的女学生,父母每月把她的生活费直接邮寄给班主任,再由班主任负责转交。在她班里,像她这样通过班主任转交生活费的不在少数。在这所学校,八成以上是留守儿童,父母都常年在外打工。在交谈中得知,贵州,土比金贵,土地是稀缺资源,老百姓靠天吃饭,再加上交通不便,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只能在当地消化,因而土地只能给农民提供温饱,不幸遇上干旱,别说收获了,连吃水都成问题,所以当地农民要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只能靠外出打工。
我们黔西南州爱心之旅一行,在安龙县和册亨县共走访了5所学校,到60多个留守儿童家里进行了家访。我们带给孩子们新鲜的知识也带去了欢笑,课堂上的琅琅书声和张张笑脸也给志愿者们留下了永难忘记的美好回忆。课间每个志愿者周围都围满了孩子,他们睁大好奇的眼睛盯着我们手中的采访机、摄像机,从开始的陌生到舍不得我们离开,孩子们那么快就为我们敞开了心扉。册亨县巧马镇锅厂小学的杨校长说:“孩子们一辈子也忘不了你们曾来过这里。”那一刻,难抑心酸的泪水……心酸放学路上孩子们匆匆的脚步,不合脚的鞋子发出噼啪的响声;心酸孩子床上的硬纸板和破棉絮,四处透风的家怎挡得住风雨;心酸被妈妈遗弃后的小姐俩,只有二三岁的妹妹光着小脚丫,没有裤子穿。据介绍,仅锅厂小学196个孩子中,就有139人是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物质的援助,更需要精神的滋养。
在贵州山区,我看到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辛苦、最敬业的人是老师,他们以校为家,把孩子当亲人,同孩子们吃住在一起,一两个星期回家一次是常有的事,由于交通不便,十天半月,这里的老师连镇上也去不了。作为教师代表,我不仅为那里的师生举办了四节公开课,还把自己出版的励志读本《心灵的暖春》送给了那里的师生。受飞机上托运行李的限制,我只能带一部分自己的书,我把自己的书亲手交给了那里几所学校的教师和孩子,待到册亨县副县长鲁锦和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简先燕也要求我赠书给她们个人时,我后悔没有多带些书来,她们夸赞我给当地教师和孩子们送来了最珍贵的礼物、最丰盛的精神食粮。在同当地教师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一直带有感激、钦佩的目光,其实他们更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真诚、朴实、热情而富有责任心。说是爱心助学,我们感觉到带来的真不多,带走的会更多;短短几天,我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我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我会影响更多的人参加这项活动,共同为贵州山区孩子的健康成长尽一份力量。
贵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一位叫张倩的在校大学生,了解了我们几天来的所作所为,在天涯社区发表了这样的留言:“……他们是代表淄博很多爱心人士过来这边实地考察,寻找他们要帮助的人,我遗憾的是不能像他们一样可以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孩子,给这里贫困孩子有书读,有学上。但是我有一颗感恩的心,我很谢谢他们来到黔西南州来关注那些留守儿童。”
“石榴开花红又红,摘朵花儿寄广东。爱心资助暖人心,心手相牵一家人。爸妈打工莫牵挂,淄博爱心到万家。”这首儿歌生动表达了留守儿童受到资助后的心声,我相信,星火可以燎原,会有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进来,让同在蓝天下的孩子们同成长、共精彩。
黔西南,这是一片远离污染的土地,山清水秀,人民淳朴善良,这里期待更多爱心人士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