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唢呐艺术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音乐》 出版日期:2017-01-01文章字数:字

唢呐艺术

姓  名

年  龄

头  衔

分布区域

简  介

(注: “唢呐迎春”在我们广大地区都十分流行)

唢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音量宏大有力,音色高亢明亮,是民间婚丧仪仗和吹打合奏中的主要乐器。不仅在华中地区的广大农村流行,并且是河北吹歌、山东吹乐、辽南鼓吹、潮州大锣鼓和山西八套等地方音乐和地方戏曲说唱中不可缺少的乐器,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其独奏多源自民歌、地方戏曲、民间小曲和戏剧曲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间风味。

虽然唢呐是重要的汉族民间乐器,但是它却来自外族。公元3世纪,唢呐从波斯、阿拉伯一带流传到中国,名称是古代波斯诺Surn ā的音译,金元时期传至中原地区,明代在我国普遍应用,并用于军乐中。明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提到:“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明王磐在《朝天子·咏喇叭》写道:“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与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明朝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已经开始占有重要地位,主要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

唢呐因其音色嘹亮,旋律变化灵活,常作为领奏乐器,适于演奏豪放、泼辣的曲调,擅长表现雄伟壮观的场面。唢呐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可表现深刻细腻,抒发内在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高亢嘹亮,塑造热烈欢腾的气氛,是一件表现力极强的乐器。其演奏风格大致可分为南北两派,其中南方吹奏唢呐牌子,运用循环换气法一字一音,较少使用技巧装饰旋律。唢呐的艺术价值在北方艺人中得到最为全面的展现,北派艺人创造了许多高难度复杂的演奏技巧,如滑音、吐音、气拱音、气顶音、三弦音、箫音等,甚至还可以模仿鸡啼鸟鸣、人声歌唱,全面展现了唢呐的表现力。

唢呐按筒音的音高可分为高音唢呐、中音唢呐和低音唢呐三种。筒音在#f1以上的唢呐被称为高音唢呐,在#f~flz之间的为中音唢呐,在f以下的为低音唢呐。如果按照以杆的长短分五种:小唢呐、中唢呐、大唢呐、柏木杆和海笛。小唢呐一般杆长22~30厘米,音色柔和,多用来独奏或合奏,流行于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中唢呐杆长32~40厘米,量介于大小唢呐之间,音色柔和,多用于歌舞伴奏,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大唢呐杆长42~57厘米,哨用芦苇制成,哨片多呈口袋状,吹起来声音低沉宏大,常用来吹奏大型乐曲,流行于东北、山海关和冀东一带。柏木杆是大唢呐稍短,哨用芦苇制成,但哨片呈扇状,吹起来声音清脆明亮,多用来吹奏小调以及卡腔,流行于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有“北方唢呐”之称。海笛的杆长不到20厘米,发音尖锐响亮,音色高亢,多用于器乐合奏,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

唢呐在中原地区使用最为频繁,其中又以河南沁阳为最为兴盛,可谓乡乡有唢呐、村村有乐声,繁盛之况,可见一斑。沁阳唢呐以沁河为界,分为沁北派和沁南派:沁北派以张家、贺家、马家为代表,沁南派以贾家为代表。唢呐班社和艺人队伍规模庞大,数量十分可观,唢呐班已发展到三十多家,从事唢呐演奏的人员达四百多人,演奏曲目达三百多首。在现当代民俗、艺术生活中,1997年12月,沁阳市还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荣誉称号,后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拓展阅读

《百鸟朝凤》是一首唢呐艺术的优秀代表曲目,此曲早期流传于山东、河南、安徽等地的民间,旋律即兴发挥,没有固定的结构,所以演奏的旋律也多种多样。民间艺人们在演奏此曲时除了模仿百鸟鸣啼外,还会模仿其他动物。1975年,陈家齐对任同样的演奏进行了综合整理,对《百鸟朝凤》进行改编,分别标注了“山雀啼笑”“春回大地”“莺歌燕舞”“林间嬉戏”“百鸟朝凤”“欢乐歌舞”“凤凰展翅”“并翅凌空”八个段落小标题,使得乐曲层次结构及音乐情趣对比更为紧凑与合理。

(注: 唢呐演奏者在充分展示唢呐艺术的名曲《百鸟朝凤》)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