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民间音乐的发展与演变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音乐》 出版日期:2017-01-01文章字数:字

民间音乐的发展与演变

我国民间音乐多来源于民间艺人和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创作,是一种具有民族性、群众性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它是产生于民间、生长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几千年来,随着朝代的更替,时代变迁,以及大众对生活的期望不同,民间音乐的范围、内容和形式都在发生着变化。民间音乐是人民大众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精神产品,具有不可割断的承继性、发展性和流变性的特点,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属性,使它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各时期、各地域、各民族的社会生活。

早在先秦时期,古代文献中就记载葛天氏氏族“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乐舞,证明了当时的舞蹈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人们所歌咏的内容,诸如“敬天常”“奋五谷”“总禽兽之极”反映了先民们对农业、畜牧业以及天地自然规律的认识。

周代建立了采风制度,派出专人到民间收集民歌,以观风俗、察民情。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进行删除编订,取其三百余篇,形成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中的国“风”反映了当时北方民间音乐的精髓,同时也代表了当时民间音乐的最优秀成果。较后出现的《楚辞》则代表了南方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两种不同音乐风格的作品南北交相辉映成趣。

周代统治者制定礼制治理国家,同时要求音乐也划分等级,古时乐人每八人为一佾,天子宴享时可以用八佾,也就是八八六十四个乐人表演,诸侯只能六佾,大夫为四佾,士则为二佾。礼制的僵化使音乐发展受到限制,因此深受民众喜爱的郑卫之音“兴起,上至诸侯,下至百姓皆推崇”。孔子“恶郑声以乱雅乐”,他认为郑卫之音是靡靡之音,乱了礼制纲常,应该受到批判,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民间音乐强大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不仅如此,我们在周代很多文学作品中也能感受到当时民间音乐的发展状态。世传伯牙弹琴,钟子期知音的故事,这反映出演奏技术、作曲技术以及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据记载,著名的歌唱乐人秦青的歌唱能够“声振林木,响遏飞云”,民间歌女韩娥,歌后“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些都反映出民间声乐技术上的高度成就。

秦汉时开始设立“乐府”,它继承了周代的采风制度,主要职责是搜集、整理改变民间音乐,负责组织和培训乐工在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演奏。其中用作演唱的歌词,被称为乐府诗,后泛指各种入乐或不入乐的歌词。汉代民间音乐的歌曲形式是相和歌,其形式从最初“一人唱,三人和”的清唱,逐渐发展为丝、竹乐器伴奏的“相和大曲”,具有“艳—趋—乱”的曲体结构,并且对隋唐时期的歌舞大曲有着重要影响。同时期西北边疆的民间音乐以鼓吹乐为主,使用不同编制的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构成多种鼓吹形式。演奏形式主要以马上演奏与行进中演奏为主,多用于军乐礼仪、宫廷宴饮以及民间娱乐。现代民间常见的吹打乐,追溯源头也是来自于汉代鼓吹。

(注: 根据汉乐府《孔雀东南飞》改编的精彩评剧)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音乐以清商乐为主,它是南朝乐府中新兴的歌曲以及歌舞曲,在当时音乐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主要来源于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和江南一带的各种民歌、民间歌舞,以及根据这些歌曲填词或改编的乐歌。多是旧有的相和歌和由南方地区汉族民歌发展起来的“吴声”“西曲”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的传统音乐,在隋唐以前主要以宫廷音乐为主,普通平民虽然是音乐的创造者,却不能最终享有它们。这种现象在隋唐时终于有所改变,佛教寺院的庙会之类附带成为平民的音乐活动园地,酒楼有时也有诗歌演唱,法曲和变文开始兴盛,民间音乐的发展进入繁荣期。

到宋元时期,工商业发展,都市繁荣,以市民为代表的平民有了自己的娱乐场所,“瓦市”“勾栏”在都市之中,既经营贸易,也进行平民艺术的演出活动,民间音乐的发展渐渐成为主流。此时期的音乐形式主要以说唱艺术为主,例如陶真、鼓子词、唱赚、诸宫调等说唱艺术。目前留下来的作品有金代无名氏的《刘智远诸宫调》和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等。

宋元中后期,广大人民群众遭受民族压迫与黑暗的社会现实生活成为元杂剧创作的重要主题,当时音乐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这些作品不但鼓舞人民的斗争意志,而且促进后期南戏和其他戏曲声腔的发展,从而造成我国戏曲日益兴盛的局面。较为重要的代表作有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等。

明清时期民间音乐不断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是戏曲的发展和定型。很多民间剧作家把七声音阶的北曲用到了五声音阶的南戏中,使两者呈现出合流趋势。戏剧分为传奇和杂剧两大类,传奇音乐为主,兼收杂剧。后传奇音乐吸收民歌小曲、说唱等民间音乐形式,发展成为昆曲,此后杂剧衰落,地方剧种兴起。明初至嘉庆年间,四大声腔形成,分别为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和昆山腔。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四大徽班入京,借鉴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同时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不断的交流、融合,形成京剧。同时期,南方的民间音乐以苏州弹词影响最大。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