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聊斋俚曲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音乐》 出版日期:2017-01-01文章字数:字

聊斋俚曲

姓  名

年  龄

头  衔

分布区域

简  介

聊斋俚曲历史悠久,由清初作家蒲松龄创作,是以山东淄川流行的俗曲小调为蓝本的通俗说唱作品集。作者集一生阅历,汇明清俗曲之精华,取诸宫调、南北曲的曲牌联套成曲,用白话及淄川一带的方言创作成集,深受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这与淄川地区的地理环境有着必不可分的关系,淄川区位于淄博中部,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越,人民生活相对比较富裕,因此当地的民俗活动相当丰富。蒲松龄完成了15部俚曲的创作。

至今每逢正月十五,蒲家庄一带的村民都会举行“扮玩”的民俗活动,到城区、乡镇演出。它是一种“有人物、有故事情节、有说有唱、散韵交织”的讲唱长篇叙事说唱艺术,其中大部分的唱词来自俚曲,其中的角色如大怪、二怪、王银匠、仙姑彩鸾、狐精施舜华等也来自聊斋故事。“耍孩儿”“呀呀油”“玉娥郎”“哭皇天”等常用曲牌写成的俚曲,依然在本地老少尽晓,随处可闻。随着地方民俗活动的繁盛,俚曲得到了有效地传承发展与传播。在三百多年的流变传唱中,聊斋俚曲以其丰富的表演形式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不断加工丰富,成为一种雅俗共赏,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品种。

(注: 蒲松龄纪念馆)

蒲松龄墓碑原载俚曲共14种,计有《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蓬莱宴》《俊夜叉》《快曲》《丑俊巴》《富贵神仙》《增补幸云曲》《墙头记》《禳妒咒》《磨难曲》《穷汉词》《琴瑟乐曲》等。其中半数改编自《聊斋志异》,例如《姑妇曲》即《珊瑚》,《慈悲曲》即《张诚》,《翻魇殃》即《仇大娘》,《禳妒咒》即《江城》,《富贵神仙》与《磨难曲》即《张鸿渐》,《寒森曲》即《商三官》与《席方平》等。聊斋俚曲所用的曲牌多达四十五种,其中有耍孩儿、银纽丝、叠断桥、呀呀油、劈破玉、跌落金钱、倒板浆、房四娘、皂罗袍、黄莺儿等等。

俚曲之所以称之为俚曲是因为其通俗,贴近生活,其内容生活化,语言大众化,声腔世俗化。它的内容主要来自神话故事和百姓日常生活,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指出官场腐败、科举黑暗。这方面的曲调有《寒森曲》《磨难曲》《富贵神仙》《增补幸云曲》等。二是反映百姓疾苦、提倡反抗封建压迫。如《磨难曲》。三是教化百姓向善守德。如《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魔殃》《俊夜叉》《穷汉词》《禳妒咒》等。俚曲的语言多运用白话和方言,优美的曲调配合日常使用的口语讲唱故事,通俗易懂,十分亲切,其中随处可见俚俗民谚和歇后语,形成诙谐幽默、生动有趣的风格,成为老百姓会用、善用以及爱用的形式。其中所使用的多是时调俗曲,即是使用曲牌也是民间传唱较多的曲牌,因此不仅降低了演唱难度,也通俗易懂,是群众喜闻乐见,广泛传唱的作品。

聊斋俚曲在几百年的流传中也经历繁盛到衰败的过程,其创作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蒲松龄六十岁以前,此时期作品结构简单,内容浅显,形式也多为单曲联套的说唱形式。第二个时期为蒲松龄六十岁以后,这个时期创作逐渐走向成熟,作品在结构形式上发展为以多曲联套为主,内容也逐渐复杂。专家陈倩老师将其发展分为五个时期:一是产生形成期,大致时间从蒲松龄青年时期的小曲写作到他晚年15部聊斋俚曲作品的完成。二是传抄传唱期(1715—1949),俚曲唱本主要在民间以传抄的方式流传,在乾隆年间还偶有唱本刻印。三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生期(1949—1966),随着蒲松龄故居受到党的重视,俚曲也得到保护。四是“文革”间的压抑沉寂期。五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今的复兴期。

聊斋俚曲不仅反映了封建时代晚期的人民生活,丰富了山东地区的民间艺术,同时还对其他戏曲艺术有一定的影响,是齐鲁地区独树一帜的群众性艺术形式。2006年5月20日,聊斋俚曲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拓展阅读

蒲松龄,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生于1640年,卒于1715年,出身于书香世家。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后屡试不中。年轻时候与友人一起创办“郢中诗社”,仕途不顺促使其离乡南游,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加上对科举制度不合理深有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

(注: 蒲松龄纪念馆里面的《蒲松龄》塑像)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