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泉州北管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音乐》 出版日期:2017-01-01

泉州北管

姓  名

年  龄

头  衔

分布区域

简  介

泉州是闽南语和莆仙语两种语系相容的地区,因此音乐种类繁多,既有南音、高甲戏、芗剧、木偶戏,又有莆仙戏等民间音乐形式,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泉州北管。相传北管是明清时期江淮一带的民间音乐,后通过海上运输、南下盐兵、淮河决堤难民等渠道传入,扎根在这样一个融合了福建民间音乐闽南色彩区和莆仙色彩区地带,深受这一特殊地理位置和艺术氛围的滋养,成为既有江淮民间音乐的明朗幽雅,又糅进了闽南、莆仙音乐的柔婉秀丽,兼有泉州地区遒劲朴实的新乐种。

泉州北管音乐主要分为曲和谱两大类,曲指声乐曲,谱即器乐曲。声乐曲大多数来源于明清以来的江淮小调,器乐曲大多数来源于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和京剧曲牌等。

它与闽台地区的其他乐种最大的不同就是沿用当年的官话(现在的湖广话)为演唱语言,歌词以叙事写景居多,在乐句结束处多运用衬词“哎哟”,演唱中会采用添加波音和倚音的处理方法,为了使歌声高亢有力,演唱者会采用跨越八度的演唱方式。整个乐队一般采用“支声复调”的演奏法,构成即兴和声的效果,因北管曲牌谱面比较短小,故常采用多个曲牌相连接演奏。演奏者会在乐段前后边唱边使用打击乐器,用板或木鱼鼓打强拍,拉弦乐器多用短弓和一弓一音。

北管所采用的乐器除了采用了北方乐器,如笙、扬琴、洞箫、笛子、月琴,小三弦、京胡、高胡、大胡、板胡、大钹、小钹、大锣、小锣、板鼓、木鱼、小堂鼓等,还加入了泉州本地乐器伬胡、双清和瓢胡等。其中京胡、月琴、品箫、中三弦、大双清,它们奏出曲调中的主体音,属于框架性乐器。华彩型的乐器有小伬胡、小双清、北三弦,这些乐器主要奏出曲调中的骨干音,属于华彩型乐器。瓢胡和马胡音色柔和,属于润泽性乐器。锣鼓阵则是最重要的气氛型乐器。

当乐队参加迎神等民俗活动时,通常以鼓担居中领先,鼓担中包含板鼓、小堂鼓、板、木鱼等打击乐器。钹、锣、笛子,依次成对分居左右,后面右侧是提弦、吗胡、月琴,左侧是瓢胡、双清、小三弦。乐器的排列特殊要求,乐队编制上少则七八人,多则十五六人,如果人多,月琴、双清、品箫各用一对,其他乐器随意。乐队前面打着“天子传音”的旗号,与南音的“御前清曲”相辉映,显得蔚为壮观。

泉州北管一直采用工尺谱记谱,直到近代才使用工尺谱和简谱相结合的记谱形式。与传统工尺谱不同的是工、尺、六、五等均为唱名,不是音名。并且采用了明清时期民间盛行的可动唱名记叙法,即首调唱名法,相比较传统的固定调唱名法,可以确保曲调结构完整,同时弱化调名对音乐的束缚。

乐队由演唱组和演奏组两部分组成,人数少则七八人,多则十五六人。演唱组多由五六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和男孩来演唱,演唱时各人手执打击乐器,边唱边打,同时配以伴奏。演奏组演奏形式有坐唱和走唱两种,至少六七个人,多者十余人。根据当地人音乐听觉定势,多采用七声调式雅乐音阶,使乐曲充满了闽南音乐的色彩。

泉州北管经历了萌芽期、鼎盛期、低潮期和复兴期,不仅在福建地区不断发展,还流传于台湾,风行于日本。随着闽籍华侨远渡重洋,香港、澳门等地区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皆可看到北管乐社。至今,这些地区在婚嫁丧礼、节日庆祝时还会采用北管演奏。著名民族音乐家王耀华教授在其《福建传统音乐》一书提到:“北管这一流行于福建南音腹地……惠安县的一个乐种,能与当地有着历史悠久的古老乐种南音相媲美,并得以长期存在,可见其生命力艺术感染力的巨大。”但是上世纪“文化大革命”期间,泉州北管音乐被视作“黑曲”,传抄曲谱被没收焚烧,乐器没收上缴,乐队被迫学习“兴化曲”,北管一度没落,甚至濒临绝迹。直到1980年,在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支持及一批老艺人、音乐行家的倡导下才逐渐复苏。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拓展阅读

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簧管乐器,在“八音”分类中属“匏”类。由笙苗中簧片发声,是能奏和声,吹气及吸气皆能发声,其音色清晰透亮。在传统器乐演奏中,笙常常被用作其他管乐器如笛子、唢呐的伴奏,在旋律上叠加纯四度或纯五度和音。《诗经》的《小雅·鹿鸣》有云:“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可见当时笙已经非常流行,与竽一起成为声乐伴奏的主要乐器,可以合奏,也可以独奏。笙是我国传统吹管乐器中唯一能够吹出和声的乐器,在乐队中能起到调和乐队音色、丰富音响的作用。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