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本章小结
所属图书:《木门内外的歌声:侗族拦路仪式及其拦路仪礼歌的民俗学阐释》 出版日期:2015-12-01

本章小结

本书的仪式研究受到特纳仪式理论的启发,但不是研究内容的理论套用,而是研究方法的启发。关于特纳的“结构”与“反结构”的仪式理论,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理论论证过程:首先把社会看作是人类的进程 [1] ,是一个动态的结构,反对孔德把社会划分为“社会静态”和“社会动态”之说 [2] 。仪式是以一种非常态的反结构的状态,在具有等级秩序的社会结构中暂时建立或者象征性巩固没有差别的、平等的,没有范式和约束的共同体。特纳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结构与反结构、共同体与中介性,而本书对侗族拦路仪式的探讨,是从民俗学的视角出发,两者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差别之处,首先从理论的出发点来看,本书所研究的侗族村寨与特纳所研究的恩登布社会是不同的,而且仪式本身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功能也有差别。因此,不能直接用特纳的仪式理论来套用本书的研究对象。因为侗族社会的集体做客所牵引出来起到纽带作用的拦路仪式本身,强调的是仪式的民俗文化功能,侧重点不是社会的组织功能。经过田野调查发现,侗族社会有自身的一套结构范式和社会秩序体系。拦路仪式在一定意义上也有结构和反结构的指涉性。


[1] [美]维克多·特纳:《戏剧、场景及隐喻:人类社会的象征性行为》,刘珩、石毅译,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2] [美]维克多·特纳:《戏剧、场景及隐喻:人类社会的象征性行为》,刘珩、石毅译,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木门内外的歌声:侗族拦路仪式及其拦路仪礼歌的民俗学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