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岭生物群
Guanling biota
关岭地貌
关岭生物群(汪啸风等,2000年),是指产于贵州西南部(关岭县新铺、岗乌,晴隆凉水营)法郎组瓦窑段底部(晚三叠世卡尼早期)以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为主,并含有大量双壳类、菊石类及牙形类、腕足类和少量鱼类、两栖类、陆生植物的多门类化石生物群。海生爬行动物以鱼龙特别是大型鱼龙类为主,其次为海龙类,另含有少量楯齿龙类及龟鳖类。该生物群除在关岭、晴隆发育外,在安龙县龙山镇、兴义市乌沙镇及云南省富源十八连山乡也可见其踪迹。
早在20世纪初,贵州这片土地上,就次第出现了地理学家、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的足迹,比如丁文江、乐森璕、刘之远、尹赞勋、赵亚曾、林文英、王珏、许德佑、陈康、马以思……
关岭化石采集场
关岭生物群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1927年,著名黔籍地质学家乐森璕调查了关岭及周围的三叠系,命名了法郎组、新铺统等地层名称,并采集了菊石、双壳类、海百合等化石。1940—1944年间,许德佑多次到关岭、晴隆、普安等地进行地质调查,命名了关岭系、赖石科等地层名称,并采集了多门类化石。令人悲痛的是,1944年4月24日许德佑、陈康、马以思三位优秀的地质学家,在普安和晴隆交界处被乔装成挑夫的土匪残酷杀害。
许德佑们绝不会想到,如果考查继续,他们将很快发现一种足以震惊世人的海洋怪兽——鱼龙。
联合国教科文专家参观考察化石馆
三叠纪古生物的一个重大发现可能,就这样被掐断了;关岭生物群的深入研究,被推迟了将近半个世纪!
穆恩之(1949)研究了许德佑等在关岭新铺等地采集的海百合化石标本,命名了许氏创口海百合(Traumatocrinus hsui)以纪念许德佑先生。
1965年王金玉等在关岭永宁镇实测了三叠系地层剖面,建立下三叠统永宁镇组,进一步完善了黔西南地区的下三叠统至上三叠统下部的地层系统和各组的化石内容。此后,陈楚震(1963,1965)、殷鸿福、甘修明(1974,1978)及王一刚(1974,1978)、廖能樊(1974)分别研究该区域的双壳及菊石化石。
贵州关岭,一个令世界古生物界都感到惊奇的地方,这里集中埋藏着亿万年前不同生活环境的生物化石,且保存极为完好,包括海百合纤细的茎干、柔弱的冠,一切宛如生前。如此丰富、多样和完善保存的化石群在世界上极为罕见,堪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晚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化石库。
是什么使这些生活在深海、浅海以及陆地的生物都选择这里作为生命的归宿?
为什么大量不同生活环境的远古生物集中埋葬在贵州关岭?
贵州关岭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地方叫做卧龙岗。这里的人们有一种特别的营生:挖海百合的化石。这种远古时代的动物化石非常好看,当它从岩石中被剥离出来的时候,便成为一种好卖的商品。不过,只能是在“地下”交易。
1998年,当地农民在开挖海百合化石过程中,发现了“龙”化石,引起当地政府和有关人士的关注。当年11月贵州地矿局区调院尹恭正等人实地考察后,确认为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并在《贵州日报》上报道了在关岭三叠系法郎组瓦窑段中发现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的消息。
在长岭山崖的壁面,地质工作者还发现了被破坏的岩石层,岩石中有大量的生物化石。他们把这些化石收集起来,存放到陈列馆里。
古生物学者们依据这些化石残片做出了判断:关岭,存在着极其丰富的生物种类。随着调查的深入,人们发现:离卧龙岗不远的地方,几乎整座山头都被生物化石填满。接着,其他山头又不断传来发现新化石的消息。漫山遍野的化石,让学者们仿佛置身于一座巨大的远古动物坟场,尸体密密匝匝,无边无际。
1999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刘俊、李淳在《科学通报》44卷2期上,分别发表了《贵州三叠纪鳍龙类的新发现》《贵州三叠纪——新鱼龙类的初步研究》两篇文章。嗣后,喻羑艺(2000年)的《贵州关岭动物群中海百合》、王红梅的《从牙形石论关岭动物群的时代》、李淳的《贵州关岭上三叠统的楯齿龙化石》等文章前后发表。特别要指出的是,尹恭正等(2000年)在《地质地球化学》上发表的《贵州关岭晚三叠世早期海生爬行动物的初步研究》一文,虽然在学术界引起了一些争议和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向国内外较完整介绍了关岭地区所获取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引起了国内外有关单位和学者的高度关注。此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地球空间学院、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原地质矿产研究所)、贵州省地质研究所相继走入该地开展地质调查及研究工作。
关岭化石从发现到建成原址博物馆,一直受到国内外专家和国家相关部门领导的关注及支持
关岭化石从发现到建成原址博物馆,一直受到国内外专家和国家相关部门领导的关注及支持
萨斯特龙鱼(长980厘米)
覆盖化石的关岭群山
2000~2008年间,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在关岭县新埔乡白云村进行了较系统的科学开掘,取得重要成果。2003年,《地质通报》22卷第4期(总第95期)出版了《贵州关岭生物群研究成果专集》,较详细地介绍了关岭生物群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汪啸风等)。其后又出版了《关岭生物群——探索两亿年前海洋生物世界的窗口》(汪啸风、陈孝红等,2004)、《关岭生物群——世界上罕见的晚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国家地质公园》(汪啸风、陈孝红、Gerhard,H.Bachmamn等,2008),对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了详细介绍。同期,其他单位的学者也发表不少的论文。其中重要的有:《贵州关岭晚三叠世——奇特的楯齿龙类》(李淳、Rieppel O.,2002)、《贵州三叠纪海龙化石新材料》(刘俊、Rieppel O,2001)、《贵州关岭海龙类——新属种——又列齿凹棘龙》(赵丽君、刘俊、李淳等2013)、《记贵州关岭生物群中大型鱼龙Shastasaurus》(尚庆华、李淳,2007)、《贵州关岭晚三叠世法郎组瓦窑段鱼类化石初步观察》(刘冠邦、尹恭正、罗永明等,2006)。而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杂志上的文章“An ancestral.Turtlefrom luta Triassicof southwestenChina(chun li et al.,2006)”,报道的半甲齿龟(Odontochelyssemitestacea)是目前已知全球最古老最原始的龟类化石。这个发现不仅将该类化石出现时间提前了约1000万年,而且为探讨龟甲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可靠的化石资料。2006年关岭化石群被国土资源部公布为国家地质公园。
关岭生物群的时代为晚三叠世中尼克早中期,距今约2.2亿年(尚未获得确切的同位素年龄数据),是我国华南地区已知最高层位的海生脊椎动物群。保存如此门类众多、个体丰富、骨架完整、形态优美的晚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群不仅在中国具有唯一性,而且在全世界各国内也是少见的。晚三叠世是海生脊椎动物如侏罗纪、白垩纪海生爬行动物演化的关键时期,关岭动物群在中生代海生爬行动物的演化中具有重要的过程意义。此外,关岭生物群组成成员的西特提斯海域和西太平洋海域种群特色,对研究这一时期的古生物地理区域具有特殊的作用。
关岭化石原址博物馆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