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地球、地层、三叠纪
所属图书:《贵州三叠纪古生物化石探秘》 出版日期:2016-11-01 文章字数:3227字

地球、地层、三叠纪

Earth,Stratum,Triassic

从浩瀚的太空,可以看到一颗蓝色而美丽的星球。这就是我们生活的星球,叫做地球,已经存在了将近46亿年。地球是上百万生物的家园,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体。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地球的表面被分成几个坚硬的部分,通常称作板块。这些板块以地质年代为周期在地球表面移动。地球表面大约71%是海洋,剩下的部分被分成洲和岛屿。地球的内部仍然非常活跃,有一层很厚的地幔,一个液态外核和一个固态铁的内核。

三叠纪海洋生物

在漫长的地球演化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天文与地质事件,我们将事件发生的时间段叫做地质时期。各个地质时期,在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空间及太阳系和地球所发生的大事件,会给地球自身、地壳运动、地层、岩石、构造、古生物、古地磁、冰川、古气候等多方面留下记录。

一般将地球历史划分为地球形成时期、地壳形成时期、进入太阳系前时期、进入太阳系时期、地月系形成时期、新生时期。

地质时代,又称地质年代,是个时间段概念,可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5个时期。

地质时代的单位为宙、代、纪、世、期、时。整个地壳历史划分为隐生宙和显生宙两大阶段。宙之下分代,隐生宙分为太古代、元古代;显生宙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代之下又可划分若干纪,如寒武纪、侏罗纪、第四纪等。每个纪又分为2个或3个世,世下分若干期,世以上的划分与名称是国际性的,是世界统一的;世以下的划分与名称是按各地区实际情况来决定。与地质时代各单位相对应的地层单位为:宇、界、系、统、阶、带。例如寒武纪是时代单位,寒武纪所形成的地层就叫寒武系。同理,古生代形成的地层叫古生界。

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称为地层。地层是地壳中具一定层位的一层或一组岩石。地层可以是固结的岩石,也可以是没有固结的堆积物,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和变质岩。在正常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居下,后形成的地层居上。层与层之间的界面可以是明显的层面或沉积间断面,也可以因岩性、所含化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等的变化导致层面不十分明显。

两亿年前贵州龙生态图

地层划分是指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中的岩层进行划分,从而建立地层层序。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首先根据岩性、岩相特征进行岩石地层划分,然后根据系统采集的化石进行生物地层划分,进而建立年代地层顺序。在对某一地区的地层进行划分时,必须充分参考邻区已经建立的地层划分,便于地层对比。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保存在地壳的岩石中的古动物或古植物的遗体或表明有遗体存在的证据都谓之化石。简单地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之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演化,等等。

如果把地层比喻为一本书,那么镶嵌其间的化石便是这本书的精美插图。

三叠纪(Triassic),地球中生代的第一个纪,位于二叠纪和侏罗纪之间,是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崛起的时期,分为早、中、晚3个世。三叠纪时期对应的地层是三叠系(triass),代表符号为“T”。三叠系名字起源于德国西南部。在那里,代表这一时期的地层,颜色和岩石结构明显分为三部分,上下是陆相的杂色砂岩,中间是海相的灰色灰岩,三分形态一目了然,名副其实。

兴义生物群地貌

美国科幻冒险电影《侏罗纪公园》,讲述了哈蒙德博士召集大批科学家利用凝结在琥珀中的史前蚊子体内的恐龙血液,提取出恐龙的遗传基因,将已绝迹6500万年的史前庞然大物复生,使整个努布拉岛成为恐龙的乐园,即“侏罗纪公园”。但在哈蒙德带孙子孙女首次游览时,恐龙发威了。虽然这段时间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和结束的准确时间却如同其他古远的地质时代,无法精确确定。《侏罗纪公园》巧妙地利用了地质时代概念,大胆地幻想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物状态,取得了轰动效应。

三叠纪始于距今2.522亿年至1.996亿年,延续了约5260万年。槽齿类、恐龙类、似哺乳的爬行类动物在三叠纪崛起;海生爬行类在三叠纪首次出现。由于适应水中生活,其体形呈流线式,四肢也变成桨形的鳍,似哺乳爬行动物,故亦称兽孔类。原始的哺乳动物最早见于晚三叠世,属始兽类。苏铁、本内苏铁、尼尔桑、银杏及松柏类的裸子植物自三叠纪起迅速发展起来。代表三叠纪的典型红色砂岩表明,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干燥,没有任何冰川的迹象。那时的地球并没有陆地覆冰,靠近海洋的地方自然比较温润而草木茂盛;由于暖湿海风无法远距离到达内陆地区,使这些地区的气候干燥形成沙漠,从而使较耐旱的蕨类品种及不过分依赖水繁殖的针叶树逐渐取得了竞争优势。

三叠纪陆生爬行动物比二叠纪有了明显的发展。古老类型的代表(如无孔亚纲和下孔亚纲)基本绝灭,新类型大量出现,并有一部分转移到海中生活。原始哺乳动物在三叠纪末期也出现了。由于陆地面积的扩大,淡水无脊椎动物发展很快,海生无脊椎动物的面貌也为之一新。菊石、双壳类、有孔虫成为划分与对比地层的重要门类,而及四射珊瑚则完全绝灭。

三叠纪的古生物爬行类中,典型的早期槽齿类表现出许多原始的特点,其形体结构是后来主要的爬行动物以及鸟类的祖先模式;恐龙类最早出现于晚三叠世,有较古老的蜥臀类和较进化的鸟臀类两种类型。

海生爬行类来源于陆生爬行类,在三叠纪首次出现。为了适应水中生活,其体形呈流线式,四肢也变成桨形的鳍;似哺乳爬行动物亦称兽孔类,四肢向腹面移动,因此更适于陆地行走。

原始的哺乳动物最早见于晚三叠世,属始兽类,所见到的化石都是牙齿和颌骨的碎片。三叠纪时,晚二叠世幸存的齿菊石类大量繁盛起来,中、晚三叠世的大部分菊石有发达的纹饰,有许多科是三叠纪所特有的。菊石的迅速演化为划分和对比地层创造了极重要的条件。

双壳类也有明显变化。晚古生代双壳类的种类只有很少数继续存在,产生了许多新种类,并且数量相当繁多。尤其在晚三叠世,一些种属的结构类型变得复杂,个体也往往比较大。由于三叠纪的环境与古生代不同,非海相双壳类逐渐繁盛起来。

裸子植物中除本内苏铁目始于三叠纪外,其他各类植物均在晚古生代就开始有了发展,但并不占重要地位。二叠纪的干燥性气候延续到了早、中三叠世,到了中三叠世晚期植物才开始逐渐繁盛。晚三叠世时,裸子植物真正成了大陆植物的主要统治者。

三叠纪时期的地球与现今的地球截然不同,只有一块大陆,这块大陆被称为泛古陆。不过到三叠纪中期,泛古陆开始出现分裂的前兆,在北美洲、欧洲中部和西部、非洲的西北部均出现了裂痕。泛古陆之外则是一望无际的海洋,这个海洋横跨两万多千米,面积大小和今天的所有海洋的总面积差不多。

三叠系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系,位于二叠系(Permian)和侏罗系(Jurassic)之间。海西运动以后,许多地槽转化为山系,陆地面积扩大,地台区产生了一些内陆盆地。这种新的古地理条件导致沉积相及生物界的变化。从三叠系起,陆相沉积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都有大量分布。古气候方面,三叠系初期继承了二叠系末期干旱的特点;到中、晚期之后,气候向湿热过渡,由此出现了红色岩层含煤沉积、旱生性植物向湿热性植物发展的现象。植物地理区也同时发生了分异。

黔西南群山——三叠纪化石蕴藏宝地

贵州三叠纪古生物化石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