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盘县生物群
所属图书:《贵州三叠纪古生物化石探秘》 出版日期:2016-11-01 文章字数:1388字

盘县生物群

Panxian biota

盘县大峡谷地貌

盘县生物群是指产于贵州盘县新民乡羊圈村附近,普安县青山镇搏上、小箐等地,中三叠世关岭组第二段中上部,以海生爬行动物为主,由鱼类,并伴生多种无脊椎动物门类(如双壳类、腕足类)、脊索动物(牙形类)及少量陆生植物的化石生物群。

1999年3月,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新民乡雨那村羊圈村民组的黄发吉在山坡上发现了一块化石,拿去请人鉴定,人家给了200元钱将其买走。那个时候,半天时间你到哪里挣这么多钱?从此,当地农民挖掘的鱼龙当成“奇石”源源不断地销往外地。

根据市场所提供的消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李锦玲、金帆、李淳与贵州省地矿局的王立亭于1999—2000年先后三次到化石产地——盘县新民乡羊圈村进行实地考察并征集标本。嗣后,北京大学地球空间学院、贵州省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贵州省105地质队到现场进行地质调查,征集标本,实测含化石地层剖面。2003年李淳在《地质学报》(英文版)发表“First Record of Tanystopheid(Orden:Protorosauria)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of China”一文,报道和描述了东方恐头龙(Dinocephalosaurus orientalis)化石,这是海生原龙类化石在我国三叠系首次发现。2004年,李淳和美国学者O.Rieppel在国际权威杂志“Science”上发表“A Friassic Aquatic Protorsaus With an extremely long neek”一文,提出了恐头龙的吸食方式。2004年10月,北京大学郝维成在《中国国家地理》上发表《220000000年前的贵州海洋》一文,用12版的篇幅较详细地介绍了在盘县新民乡羊圈村及其附近中三叠统关岭组第二段已发现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至此,盘县生物群为国内外古生物学界所关注。2003—2004年北京大学地球空间学院、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与盘县国土局联合建立了“北京大学新民乡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研究工作站”,并进行了科学发掘,为以后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2006年盘县生物群产地成为“六盘水市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一个园区。近年来,随着世界上第一例海生主龙类(混形黔鳄)、龙龟类(云贵中国龙龟,黔大头龙类),意外龟龙及奇异盘县鱼的发现,不仅丰富了盘县生物群的内容,而且进一步深化了盘县生物群的科学内涵及其科学意义。

盘县生物群中海生爬行动物以鱼龙类的为主(盘县混鱼龙类),其次为始鳍龙类(肿肋龙、幻龙),另有少量的楯齿龙类、原龙类、主龙类、龙龟类:鱼类以龙鱼为主。龙龟类是该生物群特有的类群。

盘县生物群位于牙形类Nicoraella rockeli间隔带。在含化石层的凝灰岩中获得了2.3亿到2.5亿的绝对年龄值,指示它的时代应为中三叠世安尼期Pelsonian亚期。

盘县生物群是我国发现得最早的中三叠世海生脊椎动物群,对研究早期海生爬行动物的起源、分类、演化、迁徙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探讨和研究当时海洋生态环境的窗口。盘县生物群又是中三叠世生物大辐射的标志,表明中新代海洋生物群的最终形成,已彻底代表古生代海洋生物群。从二叠纪末期的生物灭绝到中三叠世的生物大辐射,其中经历了大约800万~1000万年,这也是显生宙以来生物灭绝—残余—复苏—辐射的生物演化过程最长的一次。

贵州三叠纪古生物化石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