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街民宅
当街而立的古民居,前为店铺,后为居室,店铺堂屋修建“腰门”。所谓“腰门”,即于大门外侧修建一道半截子木门,约有门的“腰”部高。腰门有三个功能,一是“腰”与“幺”谐音,即小孩之意,让幼童在家玩耍时,不能够随意跑出家门,避免发生意外;二是,古镇民居都当街而建,行人在街上可将民居堂屋一览无遗,关上腰门,即可遮挡屋内人吃饭等活动;三是可拦阻鸡犬之类登堂入室。“腰门”的好处是可以不影响室内采光和通风。“腰门”装修,各具特色。上门斗,有的做成如意形,有的做成桃子形,有的做成牛角形。如意形,自然寓意“吉祥如意”;而桃子形,即寓意“长命富贵”,又可以“消灾去祸”。众所周知,桃子通常与寿星相伴,被称为“寿桃”,是“长命富贵”的象征;但同时,桃又有“桃符”之称,被视为可以辟邪的“灵物”,正如宋代名人王安石所言:“总把新桃换旧符。”也有将上门斗制成祥云、灵芝、虎头的。总之,意在于驱灾辟邪、吸福纳祥。“腰门”拉手大都制成葫芦形、石榴形。葫芦、石榴,其籽众多,皆为生殖崇拜的理想对象。人们还认为,葫芦既代表“福”,又代表“禄”,可以作为“福禄寿禧”的替身。石榴酷似瓶子,将“瓶子”刻在拉手上,意为“进进出出,平平安安”。
青岩民居屋檐,颇有地方特点。
青岩建筑中的飞檐
从造型上看,临街一面多为两重檐,即在前檐之下加建一层“披檐”。青岩当地人习称“二道厦”,或者“眉毛厦”。“眉毛”之下的“眼睛”便是窗户。这种建筑形式是明末清初朝代更替时留下的特有风貌。窗户之下为柜台。许多柜台是用石板垒砌的,极具地方特点。从前人们都在室内做生意。为使顾客不被日晒雨淋,特意修建“眉毛厦”。当然,“眉毛厦”也有利于保护房东的“眼睛”。如今人们为了争抢生意,竞相把摊子摆在大街上,使柜台、窗户和“眉毛厦”形同虚设,还造成占道经营的恶果。如果恢复从前的经营方式,依然利用原有的石柜台或木柜台做生意,将道路还给行人,使“眉毛厦”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该有多好!
民居屋檐
从体量上看,青岩的房子都不太高,因此屋檐也比较矮。当然,所谓高与矮,是相对而言的。究其原因,可能与当地的出产和气候有关。一来,青岩一带不像苗岭山区、武陵山区那样盛产木材,小商小贩难以修建高楼大厦;二来,青岩海拔比镇远、铜仁一带高,夏季不热,冬季较冷,房子即使稍矮一点,也热不到哪里去,而到了冬天,矮房子则有利于保暖。
大门门簪
从装修上看,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都很突出:檐口下的挑檐枋,几乎清一色地制成象鼻形。“象鼻”下方的雀替,也都清一色的蝴蝶形。所谓“雀替”,是传统建筑中枋柱相交处的“托座”,从柱头部分挑出,承托其上之木枋,借以减少木枋的净跨度,并起加固构架和装饰作用。青岩镇的许多古建筑及古代民居的檐口雀替,承重价值不大,只起装饰作用。从正面看,雀替酷似一只蝴蝶,或者一只蝙蝠。蝴蝶与蝙蝠,都寓意“福”。从侧面看,挑檐枋俨然是个象鼻子。这么一来,“福”和“象”,便在屋檐下构成了“福相”。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认为,“象”与“祥”,音相近,大象因此被视为吉祥如意的象征。还有,大象力气大,象鼻很神奇,用“象鼻”来挑檐,看上去单薄,但却很牢靠。有些“象鼻”上,雕刻龙凤纹,寓意“吉祥如意、龙凤呈祥”。总之,青岩屋檐下,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吴氏民宅,位于西街。吴氏祖籍江南,明末清初移居青岩,至今传了16代。主要经商,同时务农。从湖广购进杂货,销往广顺、龙里、惠水及青岩周边村寨。民宅建于清初,由朝门、对厅、厢房、正房组成四合院。现存铺面1间,通面阔3.7米,通进深1.9米。左厢房3间,通面阔7.5米,通进深7米。正房3间,通面阔10.3米,通进深8.7米,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青瓦顶。
吴开富宅、吴开心宅,位于西街。吴氏祖籍江南,清初,先祖定居青岩,至今传了13代。主要经商,同时务农。从湖广进货,销往广顺、龙里、惠水及青岩周边村寨。民宅建于清初。原为三合院。吴开福宅现存铺面1间,通面阔4米,通进深5米。右厢房两间,通面阔8米,通进深6米。正房3间,通面阔10米,通进深9.1米,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青瓦顶。外建围墙,宽8米。吴开心宅现存铺面两间,通面阔5米,通进深3.9米。厢房三间,通面阔12米,通进深7米。正房三间,通面阔10.1米,通进深9.4米,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青瓦顶。
青岩民居“腰门”
周氏民宅,位于西街。周氏祖籍江西,明末清初定居青岩,至今传了18代。其间出过武举人周维善,封武威将军。民宅建于清初。现存过道,宽3.8米,通进深5米。铺面3间,通面阔10米,通进深5米。正房三间两层,通面阔12米,通进深7.5米,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青瓦顶。
王氏民宅,位于北街。王氏祖籍山西,明末清初定居青岩,至今传了14代。经营丝线。从贵阳进货,销往青岩周边苗族、布依族少数民族村寨。一度从事邮递活动,设有“代办信局”。民宅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由店铺、外朝门、中门、内朝门、花厅、正房组成三合院。现存店铺3间,正房3间。正房两层,通面阔12米,通进深4.1米,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青瓦顶。
临街民居屋檐
代办信局旧址,位于北街中段东侧56号。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王氏家族在此开办贵州第一家私人代办信局,1939年撤销。青岩这家私人代办信局主要从事为民传递文书家信和包裹等业务,比国家办的邮局早了好多年。旧址临街,面阔3间,通面阔9.2米,进深3间,通进深8.5米,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青瓦顶。檐下悬挂木质招牌,竖向楷书“代办信局”4字,每字0.25米见方。明间两侧悬挂抱柱对联:“家声绵筑国,世系著秦关。”现仍为祖籍陕西的王氏后人居住。
象头形挑檐枋
苏氏民宅,位于北街。苏氏祖籍江西,清末经商入黔,定居青岩,至今传了5代。主要经营绸缎、点心。从在青岩经商的湖南人手中进货,销往广顺、惠水、龙里等地。民宅建于清末。原为四合院,有朝门、对厅、两厢、正房。现存店铺3间,通面阔7.2米,通进深6.1米。右厢房1间,通面阔6米,通进深4米。正房3间,通面阔9.7米,通进深6.2米,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青瓦顶,雕花门窗。
三合典
周贻能曾居地,位于背街南侧。1938年,时任八路军驻贵阳交通站站长袁超俊护送并安排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字懋臣,后改名周劭纲)在青岩丁氏民宅居住年余。丁宅建于清末。坐北向南。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青瓦顶,面阔3间,通面阔约12米,进深约7米。周父居住于西次间。今仍为丁氏私宅,保存完好。
杨振德曾居地,位于南街东侧。1938年,袁超俊护送并安排邓颖超母亲杨振德在青岩张氏民宅居住年余。张宅建于清末。坐东朝西,当街而立。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青瓦顶,面阔3间,通面阔约13米,进深约8米。邓母居住于南次间。今仍为张氏私宅,保存完好。
八路军家属曾居地,位于背街北侧。1938年,袁绍俊护送并安排李克农、孟庆树、郭绍兴等八路军家属17人在青岩陈氏民宅居住年余。陈宅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三合院,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正房面阔3间,通面阔约15米,进深约8米。两厢面阔3间,通面阔约13米,进深约6米。李克农家属居住在正房西次间,孟庆树及郭绍兴家属居住在西厢房。基本保存完好。
吴开心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