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防护体系
所属图书:《青岩细语之青岩居住文化》 出版日期:2016-09-01

防护体系

城墙

地位如此重要的青岩,不可没有坚固的城墙。

据历史文献记载,青岩古城始建于明天启年间,为时任贵州青岩土司班麟贵所建。班麟贵为何要修建青岩城墙?与“安奢之乱”有关。安、奢两家,均为彝族,世代联姻。明末,贵州宣慰使安尧臣娶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之妹奢社辉为妻。安尧臣辞世后,其子安位尚幼,由奢社辉摄政,实权掌握在安位叔父安邦彦手中。天启元年(1621年),奢崇明举兵反明,安邦彦率众响应。一时间,四川方面,奢崇明迅速攻下重庆,进逼成都;贵州方面,安邦彦率军东渡六广河,直指贵阳。洪边土司宋万化乘机攻下龙里。从天启元年(1621年)冬天起,安邦彦围困贵阳长达10个月之久,城中“升米二十金”,“谷糠、草木、败革尽食”,“先食死人肉,后乃生食人,至亲属相啖”。在这紧急关头,班麟贵竭诚向贵阳输送大米。事件平息后,他又在青岩夯筑土城。

到了明末,青岩已非常繁华。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在其日记中写道:“其城新建,旧纡而东,今折其东隅而西就尖峰之上,城中颇有瓦楼阛阓焉。”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班麟贵之子班应寿,重葺青岩城墙。嘉庆年间(1796—1820年),武举袁大鹏再次修建青岩城墙。咸丰年间(1851—1861年),赵状元之父赵国澍,以方整石重新修建青岩城墙,并于四门之上加修城门楼,委派重兵把守,使其“固若金汤”。

定广门远眺

青岩原来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今日保存南、北两座城门。南门现在称为“定广门”。从前在“定广门”北侧还有一座“南门”,早已不复存在。“定广门”,因其通往定番(今惠水)、广顺而得名。

青岩全景

定广门近景

院墙

民居石院墙

民居石院墙

青岩民居的石院墙,有的砌筑于屋檐下,有的砌筑于院子四周,是一家一户的防护墙。也有几家几户甚至一条巷道共有的石院墙。青岩镇形形色色的石院墙,有用方整石垒砌的,也有用片毛石垒砌的。如今保存下来的一些寺庙、会馆、祠堂以及大户人家的石院墙,均以方整石合缝垒砌,十分规整,且多净面,突显青岩民众一丝不苟的处世精神。但普通民居的石院墙,砌法就自由得多。一般基础部位以方整石垒砌,而中上部位则多用片毛石。也有从下至上全用片毛石垒砌的。千万别小看片毛石砌墙的建筑工艺和文化内涵。以片毛石砌墙的工艺有多种,常见的有平砌法、立砌法、斜砌法。其中后者又有上下两层反向斜砌的特殊工艺。从汉文化的角度看,无疑可称为“人”字形。但在苗族、布依族同胞的心目中,则被视为“鱼骨头”。鱼,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是富裕的象征,而在少数民族文化中则被视为生殖崇拜的对象。对于同样一个吉祥物,做出不同的解释,正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例证。在青岩,人们不难找到诸如此类的例证。

民居石院墙

院墙瓦檐

营盘

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为了控制西南道,确保省会贵阳“粮道”——南道的畅通,明廷遣军入黔,修建营盘驻扎,随着时间的推移,南道及西南道沿线很多“军户”与当地民族联姻,逐渐形成许多村寨聚落。明末“安奢之乱”,清乾嘉、咸同战乱,迫使这些村寨聚落的村民或地主武装“团练”,仿明军修建营盘。青岩镇杨眉村金凤营即为杨眉堡的村民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军事营盘遗址既是研究贵州在明代的开发史和清咸同军事史的史证,亦是中原文化与边疆民族融合的桥梁与纽带。

营盘

金凤营营盘

青岩细语之青岩居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