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方县蒙古族
大方境内蒙古族系蒙古人铁木真后裔。元朝末年,蒙古统治政权濒临崩溃,先祖被迫避居四川,讳族称而更姓。明朝末期,张献忠率军入川,建立了大西国,在四川展开了残酷的“剿杀”,包括已经隐瞒蒙古族身份在内的川人纷纷举家外逃躲避杀戮。在此时期,四川居住的蒙古族人分9支先后移入大方县境。当然,大方县作为贵州蒙古族的主要居住地之一,并非所有蒙古族都是当时躲避战乱而迁入。有的是迁居其他地区后辗转迁入,也有其他历史时期迁入,由于资料缺失,除了族谱、家谱记载之外,更多是通过数代人口头传述。但有一点很清楚,就是明末清初从四川迁入的蒙古先祖,繁衍成现在蒙古族的主体部分,也是逐渐向六盘水和其他周边地区扩散的源头。大方县蒙古族主要分布在燕坪、理化、石坪、牛场、高枧、达溪、雨沙、撮坝、八堡、中洞、城关等地。
六龙燕坪的余姓和理化乡余姓于明末迁来贵州遵义,辗转迁居黔西沙窝,后又迁居大方九里箐,然后分居燕坪、理化。
达溪镇的坝子和新寨的余姓,系由四川南通永宁府东荣里二甲地名抄手岩迁至大方达溪镇的坝子和新寨一带居住。
达溪镇的烂田湾、瓢井镇中洞的余姓,系由四川内江、成都、宜宾辗转迁至叙永然后迁到大方。
达溪镇的雨沙、堡朵、余家寨的余姓,系由四川到遵义迁到石笋、白岩脚居住。
百纳乡撮坝的余姓,系经商来六龙白岩脚到撮坝居住。
高枧、瓢井镇下寨的余姓于明崇祯二年(1629)八月,因盗贼四起,由四川古蔺举家迁往大方余家塘定居,然后散居的。
八堡乡甘沟余姓,系由四川重庆来黔经商,在毕节海子街、小坝被盗,流落小坝后到八堡乡甘沟定居。
兴隆乡的石板二合岩余姓,乾隆三十五年(1770)由四川嘉定府迁居到遵义绥阳桑木坝然后迁至大方。
马场镇的牛场方井余姓,由四川迁至大方余家塘,后移居到方井。
……
在大方县蒙古族识别中,调查资料显示了民间对余姓族源有着广泛的传播,特别是当年文化素质并不高的农村群众,对其蒙古族族源及历史的了解完全是代代传承的结果,是印证其民族身份的重要观点之一。现将部分资料摘录如下:
牛场区农民余世海:“我父余启明,过世已四十年了,幼时听他老人家对我讲,我们是铁木真的子孙后代,是蒙古人,已有一千年了。”
教师余永达:“我二叔余朝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毕业于贵阳南明中学,后回县当过伪保长,也教过书。他对我们讲,我们的始祖起源于阿鲁伦河畔,始祖叫奇渥温铁玄,始祖妣,雅玛丽森,朗维何达,玛尼沙,铁玄子铁木真,木真子。我叔于1978年病故。”
大方县农业银行余大发:“我家原有家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慌乱中丢失了。老家住理化区,有五六十户余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只有三四个人读过书,我祖父、父亲及兄读过私塾。祖父余其强对我们讲,我们家不是汉人,但到外面不要说不是汉人,如果说是蒙古人,连书都读不到了。那时我七八岁,所以后来一直不敢说是蒙古人,只说是汉人。”
六龙区六龙乡党委秘书中共党员余尚荣:“我在念中学时,看到历史课本上有蒙古祖先铁木真的课文,那以前我也看过族谱上也有铁木真的记载,我就想那我们也是铁木真的后代,应该是蒙古人。但当时年幼,加之长期以来就说是汉族,自己也没有更多的知识,只是有过这么个想法,也没有听到民族识别的事。去年听说有几个人提出申请更改民族成分,后来也征求过我的意见,我认为谱书上的记载是充分的,应该返本归源为蒙古族。”
大方县凤山彝族蒙古族乡余显新保存的《余氏族谱》最初修谱在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历经清康熙丙子年(1696)和民国36年(1947)两次续谱,其谱序中,就记录了先祖为铁木真。同为嘉靖三年(1524)的另一本《余氏族谱》为余其鸳保管,其家谱内容成为大方县余姓恢复蒙古族民族身份的主要依据之一。
20世纪80年代是贵州对尚未识别民族重新识别民族身份的高峰,国家民族政策层面也提供了支持。因而,1983年1月29日,大方县余其鸳、余洪涛、余尚谦、余尚书、余尚友联合签名正式提出申请返本归源,恢复蒙古族族籍,此事得到大方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年,恰好来贵州参加会议的荣盛成了识别贵州蒙古族的首席专家。(30多年来,他的名字和贵州蒙古族紧密地连在一起,由他采写的《贵州省余姓蒙古族族籍试考》一文更是让国内外许多人知道了贵州蒙古族的存在。)
1983年6月,大方县民族识别办公室根据余姓要求返本归源“蒙古族”的申请,按照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国家民委指示精神,由本民族干部组成调查组,开始调查工作。调查组先后查阅了34本《余氏族谱》,按照族谱记载线索,追根溯源,到外县外省进行调查,对大方蒙古族的来源、迁徙、现存的民族遗迹等做了详尽收集、整理,认为大方境内余姓应为蒙古族后裔。
大方县民族识别办公室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81)112号文件“由于旧社会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和政治上的种种原因,有一部分少数民族群众不愿意表露自己的民族成分,现在要求返本归源,需要进行调查,报告上级审批更正”和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81)民政字601号文件“一村或一个地区的居民恢复或更正民族成分,须经县以上人民政府调查认定方可办理”的精神,将调查结果上报县人民政府审批认定,经过认真审查,大方县人民政府于1985年7月20日以方府复(1985)05号文件批复:
“大方县民族识别办公室:你办根据大方余姓返本归源蒙古族的申请,组织本民族干部经过一年多的调查,查明大方余姓确系蒙古族铁氏后裔,只因当时奸臣诬陷铁氏兄弟谋反朝廷,恐遭诛灭,铁氏弟兄统家窃负而逃,到西川,隐姓埋名,改铁为余,以求生存。经县长办公会议审议,认为大方余姓申请返本归源为蒙古族是有依据的。”
大方县人民政府批复,让大方县境内的余姓群众按照意愿,对符合条件的统统返本归源为蒙古族。至此,县境余姓遗留了几百年的民族成分问题得到解决。1991年,开展建镇并乡撤区工作,原凤山彝族乡、渣坪乡和白鹤彝族乡合建为凤山彝族蒙古族乡。此后,铜仁地区的石阡县、思南县和毕节的黔西县等的余姓群众,根据他们所拥有的《余氏家谱》,统统改族籍为蒙古族。(《大方县志》152-153)
当时大方县蒙古族分布为大杂居、小聚居状态,余姓为主,共1290户,6861人。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为1.8万人,第六次人口普查超过了2万人。毕节市也有刘姓、杨姓、彭姓等蒙古族姓氏,但多是余姓后裔女子结婚后子女随父姓,而又承继了母亲的民族身份。
余姓蒙古族从西川进入黔西北,基本上在17世纪中叶,至今350年左右。清初贵州山地的西北地区,是清王朝消灭南明在西南残余势力的军事要地;此后,相继发生了吴三桂剿水西;清王朝“平三藩”等军事行动。战乱造成黔西北彝族土司统治势力大为削减,水西土司制度的终结也在这个阶段。黔西北历来是彝族、苗族、回族、白族、仡佬族、布依族等多个民族居住的民族地区,明末清初蒙古族迁徙而至,乾隆时期征战云贵的满族也落籍定居与此。也许是历史的宿命,北方两个草原民族——蒙古族、满族,在数十年间相继定居黔西北,而主要聚居地都在大方、金沙和黔西一带且毗邻而居,这两个民族都经历了隐姓埋名并最终在20世纪80年代经民族识别恢复民族身份的历程。交错杂居的传统形成了长期友好和谐的民族交往,土司制度的终结,使得大方逐步从封建领主经济过渡到封建地主经济。包括彝族在内的各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文化上成为平等的民族主体,为大方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大方县内的余姓蒙古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语言、文字、服饰及骑射、蒙古歌舞、节庆等传统文化特征大多已消失,更多融合了汉族、彝族等杂居民族的文化。但在心理上的民族认同却代代相传,主要表现为从小就将谱序诗(迁徙诗)教子女背诵,牢记家史,同时续修家谱。
大方余姓蒙古族群众中,过节习俗同当地其他民族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据现在掌握的有二点:其一,有三月祭祖(亦有称祭山神)的习俗。在蒙古族祭祀中,最重大的是对圣主成吉思汗的祭奠,在内蒙古祭祀成吉思汗有月祭、季祭和年祭,农历三月二十一日,称为“三月会”,是最为盛大的祭祀活动。大方余姓群众三月祭祖正是这一古习的反映。其二,其他各族均过八月十五中秋节,而唯独余姓不过,是对历史上汉族“杀鞑子”的回应。
对于当前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在大方的缺失,与我们前述西南各地蒙古族文化缺失的主客观原因大致相同。大方县余姓蒙古族的身份是贵州最早确定的一批,其识别过程中收集整理的材料已然证明了其蒙古族身份,在这一点上不必过多纠结。关键在于如何在恢复民族身份的同时,逐步建立既具有蒙古族传统文化,又能够适应、反映300多年山地定居生活的文化。这种民族文化不是僵硬的生搬硬套,照猫画虎,而是有的放矢,既是历史的需要更是现实的需要。毋庸置疑,当前不仅要大力发展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使之传播、普及开来,比如通过引进和培训,展现蒙古族特有的服饰、礼仪、歌舞、习俗风采,更要结合各地具体环境和经济社会状况,对各种文化进行整合,取之所长、弃之所短,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民族文化转换为生产力,加强文化的交流衔接,促进大方县蒙古族民族文化和文化产业的繁荣。
凤山彝族蒙古族乡
研究贵州蒙古族,毕节市大方县凤山彝族蒙古族乡是重点之一。
凤山彝族蒙古族乡夜色中的蒙古包
凤山彝族蒙古族乡位于黔西北高原,在大方县城东面,是建并撤后由原凤山彝族乡、渣坪乡和白鹤彝族乡合建而成。乡政府所在地——凤山村距县城约20公里,全乡总面积84.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1081.13公顷,辖9个行政村1个社区,64个村民组,人口18216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9.1%。全乡海拔980~1850米,年平均气温11.8℃,无霜期250天,年平均降雨量1250毫米,年日照时数1300小时,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空气清新,冬暖夏凉,气候宜人,为天然的避暑之地。该乡有天然林约3836.5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2%;有天然草场约666.67公顷,适宜于发展畜牧业。境内除凤山、谢都、店子和杉坪四村形成两个较大斜坡坝子和以水西神山为中心的万亩马干山天然草场外,其余均为典型石灰石山地,重峦叠嶂,沟壑纵横。凤山彝族蒙古族乡居住着彝族、蒙古族、苗族、布依族等十一个民族,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式散居全乡各村寨。
凤山彝族蒙古族乡那达慕大会上的蒙古族姑娘
凤山彝族蒙古族乡是贵州省唯一一个蒙古族和彝族的联合民族乡,在近2万人口中,有3000名蒙古族同胞,基本是明末清初由四川进入贵州落籍,20世纪80年代,由余姓汉族改籍为蒙古族。该乡位于凤山脚下,当地群众称凤山为公鸡山,因山形像一只打鸣的公鸡而得名。杭瑞高速、326国道、方沙路、黔大高速等交通要道从境内通过,从乡里驾车1小时可到达毕节市飞熊机场,区位优势好。同时,凤山彝族蒙古族乡是古彝之地,也是蒙古族、白族等民族长期定居的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源流、浓郁的民族风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彝族火把节、彝族年,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等节日热闹非凡;节庆中各种民族歌舞、体育竞技、长桌宴席等吸引着八方宾客。
凤山彝族蒙古族乡首届那达慕大会蒙古舞表演
凤山彝族蒙古族乡那达慕大会现场
信步走在凤山整齐洁净的街道,两旁耸立着蒙古族风情的建筑,白色的三层小楼顶上,是金顶的蒙古包式建筑。近年来,大量资金投入到硬化乡村道路、安装景观灯和草原照明系统,修建民族文化广场、寨门、碉楼,使得全乡基础设施快速改善和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巨大成效,乡村旅馆、农家乐、生态观光农业给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更重要的是全方位把文化建设纳入乡村规划,以文化建设为核心,用人文理念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将彝族文化、蒙古族和农耕文化融为一体,打造了原汁原味又富有现代品质的乡村民族旅游环境。
凤山彝族蒙古族乡那达慕大会上的蒙古族群众
凤山是水西彝族珐戈则溪故地,富有特色的彝族村寨、彝族民居,彝族村民的传统服饰,传统的民族语言,无不延续着古老的彝族文化风情。彝族则溪兵营遗址增添了罗甸王府的神秘,彝族火把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展现了彝族人的热情奔放。2013到2016年凤山彝族蒙古族乡连续举办了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大方彝族火把节暨凤山乡乡村旅游文化节,提高了凤山旅游的影响力,节庆期间马干山草原成为各族群众欢庆的海洋。
在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促进民族旅游发展领域中,凤山彝族蒙古族乡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13年5月,凤山彝族蒙古族乡在呼和浩特市召开旅游推介会(以一个乡作为旅游推介单位,在贵州还不多见)。来自呼和浩特市30多家民族类企业负责人及蒙元文化相关专家参加了推介会。大方县旅游局、民宗局、投资促进局的主要负责人介绍了凤山彝族蒙古族乡的旅游资源及优惠政策。凤山彝族蒙古族乡党委、人民政府在行前做了充分准备,赴内蒙古调研招商引资项目主要是高山原生态肉类产品加工、马干山草原蒙古风情园、黔西北蒙古风情工艺品、高山草原高尔夫度假中心、蒙古族户外竞技项目拓展基地等重点针对内蒙古的项目。凤山彝族蒙古族乡马干山天然草场草原,杭瑞高速和飞熊机场开通运营,即将开通的成贵铁路等交通优势,待开发的温泉资源等,受到内蒙古专业人士的青睐。
马干山草原蒙古包
加强旅游发展,突出绿色发展是凤山彝族蒙古族乡在产业转型发展中的思路之一。作为全省唯一的蒙古族乡、彝族重要的传统聚居区,民族风情是发展特色旅游的基石和突破点。在发展民族旅游过程中,一方面要重拾民族文化中展示民族风情的要素,将山地蒙古族的独特韵味呈现;另一方面要进行民族文化资源的充分整合,彝族与蒙古族文化资源不仅要挖掘,而且还要相互借力。例如在乡村旅游节上,穿插展示民族歌舞、服装、娱乐节日;在彝族火把节上举行骑马比赛、射箭比赛;在那达慕大会上举办彝族长桌宴等等,在民族团结的方向指引下,将民族旅游、民族经济发展融合起来,奏响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乐章。
在经济社会超常规发展中,凤山彝族蒙古族乡围绕“产业扶持、工业强项、城镇带动、旅游助推、文化发展”的战略思路,发挥民族文化对旅游的促进能量,将旅游业定位为发展主线,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工业。特别是通过借助城镇化建设,全力打造水西彝族蒙古族古镇、高原牧场民族风情园、黔西北民族民间特色产品产业园区。同时,引资2000多万元,建设一条连接老街和326国道的新街——神山大道。凤山逐步呈现出乌蒙大山中的现代化新农村新貌。
黔西北高原以高山峡谷见称,山间平坝和缓坡较多。千百年来,彝族先民就是在这片土地上从事半牧半耕的生产,挥鞭赶羊,放牧而生。凤山彝族蒙古族乡得天独厚的万亩草场,提供了放牧牛羊的良好生态,也是其作为水西彝族屯兵重地的原因之一。史料记载,水西兵马众多,鼎盛时达20余万之众。其中,现在凤山五营盘就曾容纳并驻扎12万兵马。五营盘的主体是沿马干山牧垦场老场西南下沉的一匹山梁,当地人称之为大五营盘。地势平坦、水草丰茂的万亩马干山草原是当时著名的军马场,彝语称“玛嘎底”,为跑马坝之意,专门饲养“水西马”。
马干山草场
马干山草原,由平地草原和山地草场组成,面积约12平方公里。南宋时期,朝廷支持彝族建立的罗氏鬼国在这里血战,抵抗元兵的进攻。元朝建立后,当时属于罗氏鬼国管辖的水西政权也曾多次反抗元朝的统治:较著名的有水西土司的妻子奢节举兵反元,坚持两年之久。肥美的马干山草原成为蒙古兵南下征战和平定水西彝族政权的必争之地。明末清初,从四川南迁的蒙古族先民也许正是看中其广袤的草原,与自己祖先生活的北方草原有着相似的环境,而在此落脚定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此地成立了国营大方县马干山牧垦场,依托高原草场,专事畜牧生产。
游客在美丽的马干山草原骑行
虽然时过境迁,但当地依然延续着上千年的畜牧生产,现在凤山之畔的蒙古族、彝族群众悠然地过着田园牧歌式生活。单就家庭经济结构而言,畜牧经济占比并不重,甚至过去长期作为经济支撑的农业现在也退居次席,务工经济成为新时期家庭收入最为重要的来源。在我们访问的家庭中,青壮年家庭成员基本外出务工,或就近到煤矿打工,或在附近的大方县城、金沙县城务工,远的到江浙、珠三角发达地区打工。家中主要是老人和留守儿童,过去农忙季节务工人员有的还要赶回家农收,现在土地流转和赠予他人耕种后,基本在春节才回家团聚。与周围汉族、彝族、苗族一样,农田以种植苞谷、水稻为主,同时种植核桃等经济作物增加收入。
在农业生产转型,发展现代农业道路上,古老的凤山彝族蒙古族乡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始建于2013年的凤山彝族蒙古族乡航天丹参种植基地,如今种植面积已达800余公顷,解决了数百人就业问题,成为带动百姓增收致富的富民产业。2016年恒大集团帮扶凤山发展种植高山冷凉蔬菜约53.33公顷,拟建蔬菜大棚100座,并建蔬菜育苗展示中心一个,含蔬菜分选中心、现代高效农业观光体验园、品牌展示中心等,将带动该项目所在地店子村贫困农户64户191人通过发展蔬菜种植增收。贫困农户及涉及土地流转的非贫困户,均可到基地务工,从中获得较为稳定的务工收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把凤山彝族蒙古族乡店子村火封丫组古彝寨打造成为“农耕文化体验、乡村旅游型”示范性村寨。这个彝族、蒙古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村将在产业培育,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上迈上新的台阶。
黔西县等地蒙古族
毕节市的黔西、织金、金沙、纳雍等县与大方接壤,各县的部分村寨都零星分布着余姓蒙古族。在这片土地上,余姓蒙古族从川西迁入后,300多年间陆续进行着小规模迁徙。
例如黔西县雨朵镇龙场村、金碧镇红寨村;织金县三甲乡、珠藏镇、黑土乡、猫场镇白云村、上坪寨乡平寨村;金沙县沙土镇;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文昌街道、王家寨镇、曙光乡、老凹坝乡、勺窝乡等都居住着蒙古族后裔。同为黔西北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羊街镇、新发布依族乡;赫章县的兴发苗族彝族回族乡、松林坡白族彝族苗族乡等也都散居着蒙古族。
黔西县隶属于贵州省毕节市,位于贵州中部偏西北、乌江中游鸭池河北岸,距毕节市区115公里,东邻贵阳市修文县,南邻清镇市和织金县,西邻大方县,西北与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接壤,北和东北与大方县、金沙县接壤,是毕节市的东大门,是黔中经济圈旅游、物流、商贸经济流向西北方向的第一要塞。黔西县是一个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县份,境内居住有汉族、彝族、苗族、仡佬族、布依族、白族、满族、蒙古族等1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23.5%
有“水西明珠”美誉的黔西县大海子据说就是蒙古人命名的。历史上,蒙古人把湖称作“海子”,《元朝秘史》中提到的捕鱼儿海子、阔连海子,就是今天的贝尔湖与呼伦湖。在黔西县境内,还有诸如柯家海子、龚家海子、甘家海子、雷家海子等地名。《黔西县志》记载:黔西留存着元朝时期的牧马场遗址,1286年6月,忽必烈诏皇孙铁木儿不花驻营亦溪不薛(水西)负责管理国贡马匹,它们是作为战马的水西马,还有用于运输的乌蒙“后勤马”。如今,黔西这片湖泊众多的高原土地上,依然生活着余姓蒙古族。大海子是黔西县第一大湖,湖畔的大海子村,早在2012年就投入资金481.52万元,新建改造了“黔西北民居”(白族、蒙古族风格) 477户。黔西的蒙古族生活在祖先命名的美丽湖畔,用勤劳的双手正描绘着山地新生活图景。
绿化乡大海子村是中央、省、市、县四级统战部门合力打造“同心新村”。按照凝聚统战力量、助推同步小康的思路,各级统战部门从基础设施、产业结构调整、文化惠民等方面开展帮扶活动,把大海子村打造成田园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的现代观光农业精品点和乡村旅游精品示范村,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同心新村”工程实施以来,绿化乡注重项目整合,积极改善落后的基础设施。争取到了144万元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资金,完成了大海子村一事一议通组路建设5.5公里;全力推进以农村村庄整治为重点的连户路和院坝硬化。争取到了全省首批“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示范点建设项目,投入资金60万元,修建花池30户,修建葡萄架30户180组,购买垃圾车专用自装卸式垃圾箱,修建公厕,新建上下寨宽5米的农业观光道路,安装同心景观石。争取到了深圳对口帮扶资金10万元,用于宽1.2米,长500米大海子环湖道路建设。还争取到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蒙古族民居改造项目资金20万元,修建蒙古包。修建了造价30万元的大海子“同心新村”寨门。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在各族群众奋发努力下,一个民族风情古朴浓郁的大海村就这样打造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