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蒙古族发展历程
让我们再来看看,历史记载中蒙古族的发展历程。
在公元12世纪蒙古人成为草原真正的主人之前,其先民一直是北方众多民族和民族集团中的一部分。简单来说,在公元前230年以前,是蒙古高原东部游牧民族——东胡的一部,东胡是古代东北的三大民族之一。在公元前200年前后,成为匈奴的一部分;公元2世纪初,成为鲜卑的一部分;公元4世纪末,成为柔然的一部分;公元6世纪,成为突厥的一部分;公元6世纪,两个蒙古先民部落成为占据呼伦贝尔额尔古纳的室韦的一部分。在北方众多游牧民族对草原争夺的队伍中,蒙古先民作为其中一分子,在金戈铁马、腥风血雨中为着生存而拼搏,对丰美水草和肥壮牛羊的向往支撑着民族种子的不断繁衍。
与中国大多单一民族的形成一样,蒙古族长时期以部落、部落集团的形式存在,直到公元6世纪以后,才开始逐渐向单一民族过度。6世纪下半叶,蒙古人作为一个部族被隋朝称之为“蒙陈”;公元7世纪初,蒙古族的名称渐成雏形:生活在蒙古地区东北部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出现了蒙兀室韦部落,“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写(《旧唐书·北狄传》)。在此后较长时间,史籍上出现了“萌古”“朦骨”“萌骨”“蒙古里”等名称,实指同一个部落。而“蒙古”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三朝北盟会编》所引《炀王江上录》一书。
公元8世纪,蒙古族世代传说的蒙古族祖先“苍狼与白鹿”作为首领带领部落,走出大兴安岭森林,进入广阔的呼伦贝尔草原地带,先后在这片肥美的草原生活了大约260年。公元840年,回鹘汗国结束了对北方草原的统治,蒙兀室韦趁机进一步西迁扩大了领地。当然,此时草原上崛起的蒙古部落并不全出自蒙兀室韦,而是众多民族、部落的融汇。在壮大势力的联盟手段下,形成了以蒙兀室韦为首的众多部落联盟。
公元11世纪初,人口不断繁衍,在第14代部落首领合必赤的带领下,部落继续向西迁移。对牧场的渴望,使得部落战争难以避免,跨越额尔古纳河成为蒙古部落从狩猎向游牧生产方式转变的标志,对草原和水源的不断控制,让蒙古部落从11世纪开始进入强盛:公元11世纪60年代前后,已经控制了三河之源不儿罕山;公元12世纪上半叶,在部落首领合不勒汗带领下,建立了合木黑蒙古国,合不勒汗为蒙古族第一汗,合木黑蒙古国是有着浓厚氏族制残余的早期奴隶制国家。至此,蒙古纪元开始。
从蒙兀室韦开始,蒙古成为不同部落组成的松散组织,到11世纪以斡难河和不儿罕山为中心形成尼鲁温和迭尔勒斤两个蒙古大部落,当然各自又包括了众多小部落。两大部落之间既可以通婚,又在对抗其他诸如辽、金的统治中携手反抗,但内部纷争却难以平息。成吉思汗作为蒙古族千古第一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经过数十次大小战争,统一了蒙古各部落,结束了草原上千年来各自为政的混乱格局,并由此在13世纪初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
连绵不休的战争、残忍的杀戮,对草原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和平的渴求,使得各部落迫切需要走向统一,这也是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势。蒙古族正是经过千余年的激烈变迁,从众多北方部落中脱颖而出,担负了统一草原的历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