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感受·吃相思
时间:2015年2月25日
(注: 厦格村景)
(注: 厦格村戏台与鼓楼也相对而建)
(注: 台下看戏的人真不少)
“月也”,汉译为“吃乡食”或“吃相思”,是一种村与村集体走访作客的社交活动,也是春节期间黎平一带侗族的传统活动。2015年春节我们特意赶到堂安,一是为了看正月初八的祭萨活动,二就是冲着“月也”去的。在堂安呆了几天,虽然村民们走亲访友的热闹场面看了不少,却并没有看到资料中记载的情景:“……皆着盛装,随带‘歌队’或‘芦笙队’或‘戏’班子,到客寨演唱。主人则以酒肉款待,宾主欢度三至五日始散。别离时,主人还以猪羊相赠。视收成情况,次年或若干年后,此寨再到彼寨回访。这种风俗流行于榕江、黎平、从江等县……”我们有些着急,干脆直接向村支书打听,结果他哈哈大笑说:“你没看到我们几个这几天都在厦格喝酒吃饭,寨子里的亲戚都还没得时间走动,这个就是侗语的‘WEIHEI’(月也)嘛……都是各人朋友邀在一起到外面寨子去喝酒吃饭啰……厦格这几天热闹得很,我们昨天还喝到晚上,又唱又跳……”他一番话听得我们心痒痒,连忙打听,知道第二天还有活动,便约定他通知我们前往。第二天,正月初七中午,我们接到吴支书电话,赶紧向1公里外的厦格赶去。因为听说两个寨子相距不远,站在堂安村口都可以看到,我们决定步行去厦格。可能绕了路,而且山路泥泞,我们花费了50分钟,穿过了厦格上寨和中寨,才找到了位于厦格下寨的当天表演的鼓楼。有村民介绍说,“厦格寨子比较大,所以分上中下寨,一共有4个鼓楼4个戏台。不过有几个都旧了,没用了。这是个新戏楼(今天要表演这里),所以要请外面的戏班来热闹一下,必须有一个踩台仪式,否则会对村里人不好。这次请的是从江的一个侗戏班子,因为(两个寨子之间)从古老的时候就有交流了,所以就请的是从江这支队伍。”
(注: 厦格盛装女孩为从江侗戏班送上礼物)
热情的吴支书和堂安歌师陆跃刚正在鼓楼等着我们。此时鼓楼对面的戏台上正在上演侗戏,时不时地有人放一声铁炮,送上去一个红包。第一次听侗戏,听起来伊伊呀呀的我也听不懂,但台下坐满了老人小孩,都是一副听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吴支书向我介绍了厦格村嬴支书。他告诉我们:“新戏台是村里出地皮,堂安的是文物局联系牵线,世行投资修的。厦格的也是这样。整个堂安和厦格所有投资,包括路啊花桥啊戏楼啊,总共850多万,一个戏楼台大概10多万。没有女人到鼓楼的,(女人)没有权利进入鼓楼,不能进来坐。你们外来的可以。本族的都不会进来的。或者你(女生)一看全部都是男生,也不好意思。现在唱的(侗戏)是‘MENLONG’,说是古时有一条大蛇变成一个后生仔,碰到一个美女,他喜欢她,她又喜欢他……值得看一下。我们的娱乐是传统的,请戏班子不花钱,(全村人)招待吃饭。来的客人,全寨的一起招待。主要是礼尚往来,互相交流。今年他们过来,明年你们又过去,这就是一种‘月也’。他们是从江县,我们是黎平县。侗话是‘WEIHEI’。最少还有几天,明天就没有唱戏了,就是初八踩歌堂。后面几天,上班的去上班了,娱乐的照样娱乐,就是我们村子里的人自己唱戏跳舞。过完初八,就有人往外走了,要打工。有的初四就走了。一般年轻人都会回来过年。”
(注: 台下看戏的女孩们开怀大笑)
(注: 篮子里盛着各色食品)
(注: 篮子里盛着各色食品)
(注: 篮子里盛着各色食品)
(注: 篮子里盛着各色食品)
大约3点半,一阵敲锣打鼓之后,才是吴支书所说的最热闹的时候——厦格村的一队年轻女孩身着民族盛装,用扁担提着竹篮,抬着各种东西,五色糯米饭、肉等,一路走来,其后紧跟着一队化了装的年轻男子,有的扮成小丑,有的男扮女装演背着孩子的侗族妇女,有的扮成瘸子,做出各种搞笑的动作。两支队伍先是在鼓楼里绕了三圈,然后从戏台前面搭一个梯子上去。盛装女子们送上礼物又从前面下来,列队站在戏台前,观看表演。此时戏台上的演员们都已退到一旁,由这支本村的队伍上场,虽然我们听不懂侗话,但听着看戏的人们一阵高过一阵的笑声,便知道他们演的应该是谐剧一类。这种表演实际上是对从江戏班的回馈。他们演过几场从江戏班子再演几场,然后本村的再演……据说如此要循环多次,把村子里的气氛搞得相当热闹。陆跃刚向我介绍说:“这个戏班一般要在厦格呆几天,天天唱戏热闹。一般呆的天数是单数,要不3天,或者5天,要不然就是7天。我们寨子的戏班出去时也是一样的。明天初八厦格也要踩歌堂,(戏班听说也)还不送走,这次可能要呆7天。……刚才红包一般也是包一100、200、500,是个意思。像送她们回娘家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