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现场·祭萨
时间:2015年2月26日正月初八
2015年春节,正月初八,是堂安村“祭萨”的日子。我们提前几天到堂安住下,从正月初七开始,陆陆续续有外地的游客赶到堂安,也是为了看看“祭萨”的盛大场面。初七的中午,我们还正在村民家的满月酒席上跟着大家一起唱歌喝油茶,就看到嬴勇文村长满头大汗地从鼓楼后面的家里出来,一路小跑到鼓楼20米开外的村委会二楼办公室,打开高音喇叭,用侗语叽哩咕噜地说了一大堆,听起来是重复了两遍通知什么事情,然后急匆匆准备往外走,被我们堵住问他刚才说了什么?他抹一把脸笑着说:“我家里有客人,我正吃着饭,想起明天‘祭萨’的准备工作还没通知,村支书和文书又不在……就赶紧来通知一下。就是通知大家明天的活动的柴火要准备了,大家抓紧去准备。”嬴村长说,准备柴火的事是全村小伙子的事,一般15岁到45岁的年轻男子都要去捡柴火来,初八“祭萨”鼓楼里的火不能熄,要烧一整天,需要的柴火可不少。原来如此。果然没过多久,便陆续有青年男子或一个人拖着,或两个人扛着,或几个人抬着树木枯枝都到鼓楼下面集中去了。有村民告诉我们,“寨子里的年轻男子,15岁以上45岁以下的,都会主动去捡柴的。当然你不去也没人会惩罚你,但这个是自己寨子里的事,是自己对祖先的尊重,也是给自己祈福。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那个义务。全村人都去了,你一个人偷懒没意思嘛”。那初八的“祭萨”到底几时开始呢?问到村民们,都是一个口气,“下午三四点钟嘛,早上各家还在送客啊忙自己家的事,下午才得空”。我们只好继续耐心等待。
(注: 祭萨前的准备工作:众人拾柴)
(注: 祭萨前的准备工作:众人拾柴)
(注: 祭萨前的准备工作:众人拾柴)
正月初八中午,我们正好寻到了寨老潘正才老人家,他的两个儿子正在烟雾迷漫的厨房里忙着准备午饭,见到我们,潘家二儿子潘云光热情地邀请我们一起吃午饭,却之不敬,加之我们正想体会下这位神秘老人的家庭生活,便封了两个拜年红包,做了潘家的座上客。
(注: 潘正才家宴。老人在吃饭前烧香祭祖)
老人家的住房是传统的侗族木楼,二楼的堂屋很大,我们刚坐下,潘正才老人和老伴也进了屋,潘云光说二位老人一般也是这个时候才起床,直接过来吃午饭。正说着,村里的歌师陆跃刚和他的母亲也进来了——大家一片混乱介绍之后我才理清楚这其中复杂的关系——潘正才是陆跃刚的舅舅,潘正才的亲姐姐是陆跃刚的母亲。而且很巧的是,潘家姐弟目前是堂安寨子里资格最老的人物:潘正才,今年88岁,是寨子里年纪最大的男人;他的姐姐我们姑且称之为潘阿婆吧,是目前寨子里最年长的女人。这下正好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饭。说话间,潘家孙媳妇已经把饭菜端上了桌,一家大人小孩加上我们整整坐了三桌。潘正才老人开始做一些仪式,大概是祭祖的样子:先是口中念念有词,很长的一串词,虽然听不懂是什么内容,听发音却少有重复的,不由得暗自称赞老人年纪虽大记性却相当好。大约念了有五六分钟,老人拿来准备好的香和纸,放在一个脸盆里烧了,边烧边念诵,然后招呼大家坐下开始吃饭。
(注: 小小女孩也要认真装扮起来)
(注: 祭萨现场)
吃完饭已是下午两点过,因为看到寨老潘正才都还在家里,我们知道不用着急了。将近3点,潘家孙媳妇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侗族服装开始给潘正才的两个重孙装扮——正好一个重孙子一个重孙女,男孩子还好些,早早地穿完跑出去玩了,女孩子从头到脚穿戴周全用了差不多半个小时,之后才由妈妈带着出门来。知道祭萨快要开始了,我们赶紧告辞出来,此时外面已经响起了一阵一阵敲锣打鼓的声音——一群年轻男子敲着锣打着鼓走进寨子的每一条巷子——这是祭萨前的必备程序——他们要挨家挨户地把年轻少女们请到鼓楼参加活动。被请出来的侗族少女们早早地在家打扮好了,穿上了全套侗服,戴上全套银饰,成群结队地走出来,在离鼓楼不远的地方集中,等待着其他姐妹。而此时,鼓楼下已聚集了全寨的寨老(60岁以上的男人)边聊天边从各人带来的包袱中抖出精心收藏的服装——这些服装样式有些奇特,每个人的都不太一样,但都很像清朝时期的长袍。寨老们人不少,坐满了鼓楼四边的长条凳。等姑娘们差不多都到齐了,一阵鞭炮声后,花枝招展的侗装少女排列整齐,后面跟着十来个侗装男童和女童,在那队年轻男子的锣鼓声中缓缓走向鼓楼,与寨老们聚齐。在锣鼓与芦笙声中,潘正才老人打头带着寨老们向萨堂走去,盛装的姑娘们紧随其后。队伍在萨堂前站定,两位寨老一前一后从萨堂里出来,第一位提着红色篮子,第二位拿着一把红雨伞,二位老人领导着这支队伍又向鼓楼走去。到鼓楼火塘边站定,寨老们围成一圈坐下(我数了数一共是32位老人),在潘正才老人的带领下开始唱念,听上去很像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歌谣,盛装的女子和年轻男子、儿童组成的队伍则在寨老们的外围,同样绕着火塘周围的四个条凳,边跟着唱边有规律地缓慢走动。一位旁观的妇女主动为我解说:“他们这是要正走三圈,再倒着走三圈。”至于为什么是三圈她也不知道,只知道这是多年的规矩传下来的。寨子老人唱念完了,便由姑娘队伍和小伙队伍对唱,每个队伍还有自己的领唱——这是开始踩歌堂了……而此时,鼓楼外面的空地上,村支书和村长已经带着一队人在忙活杀猪,准备着晚些时候全寨老少的聚餐了。
(注: 第一位寨老提着一个红色篮子从萨堂走出来,第二位寨老拿着红雨伞,他们的着装都很类似清朝的男人服装。据介绍,参加仪式的寨老(寨子里60岁以上的男人)都自备服装,这身服装一般也只会在这样隆重的场合才出场。我仔细数了一下,一共是32位寨老。)
(注: 寨老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