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位置
堂安是一个行政村,属黎平县肇兴镇,地处黔、湘、桂三省区毗邻地区的侗族南部方言区的中心,距黎平县城81公里,距从江县通往广西三江、桂林的321国道35公里,并有省道互相连接。堂安村坐落在肇兴东边的“弄报”山半山腰上,面“关对”坡,距肇兴乡人民政府驻地6公里,是一个宁静典雅,很有点历史感的侗族寨子。其对外交通主要通过1.5公里长的公路与肇兴至水口县道相连。要说堂安村,可能不如“堂安侗寨”这一别名来得名声响亮——堂安侗寨是肇兴景区“八寨一山”中最有名的一个寨子。
(注: 标志性的路口,沿这条路上行1.5公里便是目的地。)
(注: 肇兴侗寨景区八寨一山示意图)
去堂安,有两条路可选:第一是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先到肇兴,穿过著名的肇兴侗寨中心区,一直向东,快到寨子尽头时,有一个仁团鼓楼,跨过旁边的小石桥,大概几百米后便进入蜿蜒的山路,这条6公里长的山路直通堂安。这条路从山脚到山腰几乎是以向左转九十度——右转九十度——再左转九十度的角度盘旋前行,但路面是标准的柏油路,非常平坦,而且两边是一色的树木农田,远望则是高高低低的山峦,田园景色相当诱人。不过穿过肇兴古镇必须购买门票,目前价格是100元/人。当然,你如果喜欢在山林和梯田中穿行,更可以选择从山间小路步行而“上”——因为堂安在肇兴东面的山上,当地人会告诉你“顺着河水流淌过来的方向,沿着乡间小路,一直往上走就行了……堂安就在那边高高的山坡上”;第二是开车走厦蓉高速,在水口县收费站出站,转X870道再转X868道,直达堂安。这段路也是柏油路,全程大约45公里,是一种比较省钱的走法,前提是你只去堂安,不游肇兴,那么便可省去肇兴景区门票这项费用。
(注: 山腰上的堂安)
从堂安路口一路上坡,车速大概在20码左右,在弯弯山路上走了15分钟,上到半山,转到一座山背后,很突然地出现了一块明显是修整过的平地——这就是堂安村专用停车场了。抬眼望去,堂安村安静地出现在我们视野之中——海拔840米的(中国传统村落档案中,堂安村海拔的数据是765米)堂安侗寨,建在半山腰上,三面环山,另一面则是层层向下的梯田。堂安的地势很独特,如果把整个河谷比作一个圈椅,这个椅子的方向,是坐东南朝西北,堂安就在椅背的最高处,俯视山谷,两旁的山脉是椅子的扶手,其间点缀着几个村寨,一道山溪穿越河谷流向山脚下的肇兴。在谷底的肇兴正处在椅面的位置。
村口一带地势稍低的梯田中,是最好的观赏堂安全景的地方,从这个角度抬头望去,一片深棕色的侗族传统吊脚楼依山而建,层层向上,错落有致地掩映在葱茏的树林之中,如果天气晴朗,还可以看到寨中鼓楼的尖顶,甚至高出许多树木。据说,堂安村建在半山,开阔的“关对”山坡向堂安斜展,形若猛虎;而海拔935米的“弄报”山环抱着堂安寨子,形若雌狮。所以,堂安村口的木制寨门楹框上刻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堂安似虎千年保东泰”,下联是“安闾如狮万代守西平”,横联是“国泰民安”,形象地介绍了堂安寨侗族文化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价值意义。 [1]
(注: 寨门旧貌)
(注: 如今的“寨门”尚待重修)
看来,侗寨的选址完全符合相关资料的描述:“侗族村寨多选在依山傍水的地方,这和他们的分布区域密切相关。我国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榕江、从江、锦屏、天柱、镇远、剑河等县,其次是湖南省的新晃、通道、绥宁、城步、会同、藏江等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等县,在湘、黔、桂三省(区)毗邻的广大地带苍翠的山谷里,山峦重叠,杉木葱茏,桐茶遍岭。” [2] 同理,有学者考察认为,侗族本身就是一个以水稻耕作和人工营林为主要生计的山地民族,侗族村寨在分布和选址的原则上都深深打上了山地民族和稻作民族的双重烙印。侗族分布区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需求,决定了侗族村寨大多坐落于河谷盆地、低山坝子、缓坡台地,或山泉较为充足的隘口地带。青山环抱、碧水长流、避风向阳为其主要特点。 [3] 而在我看来,堂安这个寨子的选址是完全体现了“青山环抱、碧水长流和避风向阳”的三大特点。
青山环抱不用多说,这个很直观——堂安侗寨本就在“弄报”山半山腰上,面“关对”坡,顺着山势向下斜展,大致方向是坐东南朝西北,也许正因着这避风向阳的地理条件,这里的森林长得格外葱郁,一个“弄报”山一个“关对”坡都满是原始森林,放眼望去除了绿色还是绿色,深深浅浅的绿色和略带甘甜的清新空气便为这“青山环抱”四个字作了最好的注脚。而碧水长流对于堂安更是特色中的特色——因为植被丰茂,山林中优质泉水四季不断,而优质的水源从来都是侗族人选择聚居地的重要标准。侗族人认为水是灵性的象征,所以选择落脚的地方一向是以山为靠,伴水而居。
(注: 村口的梯田美景)
(注: 侗味苑门前便是进村主道路)
进入堂安侗寨只有一条主路,干净整洁的青石板路看上去像是没有经受多少磨损,应该是才修不久。路面不算宽,两人并行的话,如果有农用三轮车经过,就得停下来让路。这条石板路就是寨中主路,沿着左边的山体弯弯曲曲向前,左边是依山而建的民居,房屋大多数取南北向,大门和窗户多面向开阔的梯田;右边村口处是层层往下的梯田和葱茏的树林,不远处山下的小河沟上还有一座木结构的小桥——应该就是侗寨三宝(鼓楼、大歌、风雨桥)之一的侗族的标志性建筑——风雨桥了。沿着青石板铺就的主路往前走,右面的田园风光逐渐被各式民居取代。主路两旁也渐渐分出一些同样是青石铺就的小道,一米来宽,石板也不是很规整,很多地方已经磨得光滑泛出青灰色,明显比主路早修了很多年头,看来这些才是堂安寨子的早期道路形象。弯弯曲曲的小石板路向左深入,便“爬”上了山坡,再分成更小的便道进入各家各户;向右,则多是向下的青石梯步,同样一级级深入到民居之中,远远地还可以看见一些窄窄的石阶渐渐没入山下青绿的稻田、树林里。这些小道可以直接通往山间的梯田。沿着主路前行,一路有些缓缓的坡度,大概不到一公里,便是主路的尽头,也是侗族村寨传统的中心建筑——鼓楼。鼓楼和戏台都是侗族的标志性的建筑,通常相距不远,其自然形成的公共空间是侗寨的中心区域,也是侗族传统聚落的公共空间。
[1] 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侗族卷)》,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290。
[2] http://baike.so.com/doc/6376423.html
[3] 冯祖贻,朱俊明,等著《侗族文化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40。